黄岩全面整治提升长潭水库
守护台州“大水缸”
本报记者 钱祎 区委报道组 周薇薇
一个湖,润泽万人。位于黄岩西部、椒江支流永宁江上游的长潭水库,被称为台州“大水缸”,关系着台州南片3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今年以来,黄岩成立“一湖一河”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制定长潭水库生态环境管理长效措施,开启了一场彻底整治提升长潭水库的全民总动员,进一步推动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向纵深发展。
作为打好“碧水保卫战”的重要内容,水源地保护首当其冲。对生活在水库周边、黄岩西部“五乡两镇”的10万余群众来说,这意味着村庄产业规划管控,达到了最高级别,工业和种养业受到严格限制。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黄岩人苦苦求索,以期找到最优路径。
一湖一河 保卫碧水
进入7月,雷阵雨接连而来,记者驱车行驶在省道北洋至宁溪段,长潭水库就在下方。“雨下得真及时!”区环保局的张益文,连声赞叹,他说:“对水库来说,雨水就是‘黄金’”。
由于降雨量不足,今年5月,长潭水库出现最低水位,为近十几年来最低,最低库容量只有2亿立方米,仅为常年平均的二分之一。“水库活水补给不足,导致水体置换能力变差,引出后续问题不少。”长潭水库管理局副局长黄方林说。
水质易反复,症结在哪里?今年,黄岩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邀请多批专家“问诊”,制定了饮用水源保护治理一揽子方案,包括藻类控制及水质提升、污水处理厂建设、退耕还林、准保护区餐饮行业整治等12大项目,细分为若干个任务,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逐一明确了时间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一次次专题会,推动着整治提升方案一步步落细落实,一湖,是长潭水库;一河,是永宁江,保护好它们,不仅关系着黄岩今后的发展,更事关无数台州人的福祉。“整治提升必须全面彻底,所有措施必须真正做到位,绝不应付。”台州市委常委、黄岩区委书记徐淼说。
为全面推进水环境整治工作,打好全区“碧水保卫战”,黄岩专门成立“一湖一河”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并建立微信工作群,实行动态追踪监督机制。
一路前往宁溪镇,记者看到,镇里的中水回用工程正在加紧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说,这里将新建15公里的中水回用管,8月底全程通水,“今后每天2000吨、达到准四类排放标准的中水,将直接输送到库区外乡镇,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和园林苗木灌溉,有助于提高水库水质。”黄岩西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实现全覆盖。今年,二级保护区内23个村庄的管线终端将于11月底前完成提标改造。
严守“红线” 毫不动摇
黄岩屿头乡的“两岸三度”拓展项目,紧靠长潭水库的入库溪流柔极溪,风景秀丽,这个曾是黄岩西部的最大旅游项目。日前已经全面关停。
“这个旅游项目建在入库溪流30米范围内,必须坚决拆除。”屿头乡副乡长牟金龙表示,项目必须重新做环评,确保没餐饮、没住宿,整改合规才能继续营业。
水质安全,重如泰山。长潭水库二级保护区内共有8条入库溪流。黄岩更加明确要严格执行生态“红线”30米范围内不能建设的要求,二级保护区内新关停38家企业、农家乐和民宿;关停两个加油站、5个游埠码头;打造5个入库溪流缓冲带……
这条看不见的“红线”背后,老百姓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变化。上垟乡西洋村村民王世尧的家门口,今年“多了”块生态湿地。这块湿地原本是一个58亩的水塘,经过整治后与水库连成一体,水中有荷花和人工浮岛,岸边种了水杉,岸上还放置了太阳能灭虫灯。
“把水塘融入库区,相当于建设了一个前置库。”上垟乡农办工作人员王文正说,通过“退塘还库”,延长水库水岸线,避免河道水直排入库。
每天上午8时半,长潭水库库区执法大队准时出发巡查,他们的任务就是严查一切影响水质的违法行为。“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少。”执法大队队员说,“生态‘红线’的守护作用正在日益发挥。”
全民参与 人水相亲
一个月前,椒江一名小学生给台州市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中有几条意见直指长潭水库周边的环境问题,这给黄岩的治水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何不利用监督来倒逼治水、检验成效?
6月底,黄岩全面启动治水监督“随手拍”活动,上万名志愿者和各乡镇街道组成“市民监督团”,在全区各地开展“随手拍”活动。“‘随手拍’活动充分号召全民参与,监督治水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形成了全社会监督机制,同时也让老百姓发现身边的美景,让大家共享治水成果。”黄岩区环境整治办主任郑晖说,治水成效容易反弹,在长效管理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全民参与治水、监督治水、共同守护治水成果。
水好了,景美了,推动山乡向绿色崛起的道路一步步前行。如今,长潭水库内渡运航线已全部停止运行,二级保护区内乡镇肥药双控全面完成,加油站已完成拆迁评估。
长潭水库有着一碧万顷的容颜,通过这种生态辐射效应的推动,黄岩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突破,成为生态经济崛起的新引擎,推动着黄岩西部大花园的形成。
“这里处处是风景,关键看你能不能发现它。”宁溪镇居民王兰芹说,最近前来欣赏水库美景的人源源不断,村里很热闹。她期盼着,家乡的这片青山秀水,能被更多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