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文章导航

婺城“内外兼修”打造和美乡村

村美民富 乡风文明

  婺城“内外兼修”打造和美乡村

  村美民富 乡风文明

  月映红 陆 欣 郎擎宇

  “乡村好事连连,五百亩荒山变堰田。见逢春古渡,风催归棹,廊桥九曲,十里花妍。”一首村民所作的《沁园春·岩头村新貌》,道出了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村庄。如今,村子积极引进旅游业态、整合村落资源,兴建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好项目,村庄变得既具“颜值”又具“气质”。在婺城,岩头村的巨变并非个案,类似的变化天天在上演。

  日前,婺城区发布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五大行动,推进乡村全面发展,更是令婺城农民欣喜不已。

产业提质 加快美丽经济发展

  婺城是金华的核心区,也是传统农业大区。近年来,婺城区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的基础优势进一步夯实,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这段时间,金华市科技特派员方勇成了婺城区长山乡口佳家庭农场基地的常客。入汛以来,他时常对基地工人进行技术指导,确保中药材安全“度汛”。

  农场老板刘红梅说,自2016年关停了奶牛场后,她就种起了中药材。因缺少技术,第一批柴胡存活率低造成亏损。通过科技特派员,她不仅找到了适合本地种植的中药材,还扩大了种植规模,收益也越来越好。

  2006年起婺城在全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了“一乡一人”,科技扶贫,为农村经济发展架设了“技术金桥”。事实上,如何突出自身优势,加快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村民致富,婺城区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

  一到周末,金华市暖田农业有限公司的时尚农场就热闹非凡,人们结伴而来采摘瓜果。“暖田”通过物联网信息化管理、微商平台分享式营销,冲破了传统农业渠道瓶颈。

  目前,像“暖田”这样的新农业在婺城已不是少数。为更好地推动农业“两化融合”,两年前,婺城成立了三分田农村电商创业园,园区打造了在全省创新的“IAM模式”(即互联网+农业+媒体),构建起了农村电商完整生态链。

  依托“两化融合”,婺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未来,婺城区将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到2022年底至少新建50个村级服务网点。

  与此同时,婺城区着力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已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农业块状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全区茶园总面积3.1万亩,2017年干茶总产值1.78亿元;全区花卉苗木生产、经营、销售企业达1600多家;全区蔬菜瓜果播种面积4.72万亩,年产值3.39亿元。

  根据规划,到2022年底婺城区还将提升新型农业主体100家,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家、销售收入超千万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并通过完善农业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做大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等举措,全面推动农业向标准化、特色化、功能化、高端化发展。

环境提升 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垃圾分分类,好处多又多,当下虽然烦,习惯成自然……”婺城区竹马乡汪山头村的村民一听到这顺口溜,就知道是环卫工来收垃圾了。

  绿色的袋子是可降解的,灰色的是不可降解的。在这里,每天早上8时前村民就会把分好类的垃圾放在家门口,并接受保洁员二次检查,这是汪山头村农户每天的必修课。

  2014年婺城区开始实行农村垃圾分类,竹马乡是试点乡,多年下来这里的村民早已将垃圾分类当作了习惯。村民汪小琴今年66岁,儿子媳妇在城里住。“儿子小区的垃圾分类,还没有我们村里做得好。”有时到城里小住,汪小琴还会有点不习惯。“我们村上的人都做得很好,蔬菜瓜果皮能够烂、塑料布不能烂……连2周岁的小孙女都分得清。”

  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四年来,婺城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区、到乡、到村,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职责任务,层层抓推进。乡村主职干部更是进村入户,一以贯之抓落实。目前,婺城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330多个村庄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如今,行走在各个乡村,乡间小路干净清爽,房前屋后鲜有垃圾,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只是婺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缩影。婺城区还通过打造魅力特色村庄;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等举措,力争彻底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

  据悉,到2020年底婺城全区所有行政村将全面完成洁美家园创建;2022年底建成10个现代化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70个以上A级景区村庄,全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文化引领 塑造淳朴文明乡风

  文化礼堂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心有所寄”的乡愁之地。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坚实阵地作用,塑造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一环。

  “天下茶花数金华,金华茶花看竹马,竹马茶花要看下张家。”竹马乡下张家村拥有“中国茶花之乡”的美誉,这个人口不过千余人的村庄,主导了附近数十万亩的茶花经济。产业兴旺了,如何让文化助力村庄长足发展。去年10月,下张家村文化礼堂落成,在全省首创“文化礼堂+产业园”模式,礼堂内设有中国书画报浙中艺术中心、文创企业办公场所、村文化展馆、会务中心等区块。

  村民们表示,村里来了这么多知名书画家,文化艺术氛围更浓了;引进了这么多文创企业,为提升茶花文化品牌、探路“茶花电商经济”增添了新动力。

  在婺城,除了“文化礼堂+产业园”模式,“文化礼堂+体育”“文化礼堂+非遗”“文化礼堂+红色旅游”等发展模式已经风生水起,有力地推动着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婺城区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9家,年输出文化服务项目演出、宣讲、展览、培训4大类1000多场,覆盖群众127万余人次。礼堂婚礼、“送文化、送政策、送宣讲”活动、万千学生“进礼堂”及“礼堂文化”进课堂活动、德育精品研学游等依托文化礼堂这一平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文化礼堂逐渐成为婺城农村的中心地块。

  根据规划,未来婺城每年将新建农村文化礼堂30家,到2022年底实现规模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并不断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届时,婺城所有乡镇(街道)文化站也将实现免费开放。

  除了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外,婺城区还积极推动农村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婺城区文艺工作者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打造“乡村音乐会”品牌、培育本土文艺人才,持续开展基层文艺展演、走亲活动,奔走在繁荣乡村文艺、助推乡风文明的道路上。到2020年底,婺城区所有小城镇文明行动将全部达标;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将达80%以上,农村文明新风尚将蔚然成风。

治理提效

建设新型和美乡村

  为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婺城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

  前不久,竹马乡方下店村路面出现大量积水,导致车辆无法通行。该村网格员吕云珍了解情况后,立刻将信息上传至乡“四个平台”。吕云珍说:“不是将信息上报就行了,还要跟踪处理情况,发挥党员的作用,帮助解决问题。”经过调查,吕云珍发现的积水是一家企业的排水管道破裂所致,于是联系到业主进行处理,很快就将问题解决。

  “这是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给网格注入凝聚力和内生力,促进问题在网格内解决的生动事例。”婺城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政法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在网格管理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网格+党建”模式保障社会治理、引领社会治理。

  自开展“全科网格”工作以来,婺城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全区541个网格走访民情,熟练运用“平安通”手机及平安浙江APP,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上报信息、快速处置问题的闭环运行。

  在此基础上,婺城区又在全省首推“党员干部联村入户网格信息化”,通过组织“码”上建、民情“码”上知、工作“码”上办,推动网格体系云端覆盖、网格治理实时传送、网格实绩数据说话,全域共建组织运行模式更趋扁平高效。

  此外,婺城区委组织部、区综治办、婺城公安分局还联合各乡镇(街道)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开“雪亮工程”建设。“到2020年底,婺城区将实现全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区综治办负责人说道。

  下一步,婺城区还将持续深化“党员干部联村入户网格信息化”的内扩外延,完善“综合指挥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员”运行机制,重点探索农户与党员干部“码”上双向互动机制,让“最多跑一次”不断跑向群众家门口,使基层治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富民惠民

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这段时间,长山乡正全力以赴对“望山生活·国际设计走廊”项目进行最后的政策处理扫尾工作。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这里将被打造为集国际设计学院、博士科创区、文化创意村、度假休闲区等为一体的现代文创基地。这一项目的牵头人则是婺城籍教授俞孔坚。

  除了乡贤兴村,婺城区因地制宜创新帮扶举措,一村一策精准发力,集体物业、农旅融合、效益农业、投资增效、特色产业等“造血项目”不断涌现。

  在婺城,不少山区村利用天然禀赋,在“绿色经济”上做文章。安地镇喻斯村走“美丽乡村+特色旅游”之路,去年游客达5万多人次,农产品经营收入100多万元。一些平原村则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业项目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目前,婺城区安排了百个部门、百家企业“一对一”结对1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择优选派107名副科级以上优秀干部到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任“第一书记”,组成攻坚团队,量身定制“消薄”攻坚方案,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办。去年婺城区已有80个村成功“消薄”;今年已落实结对帮扶项目申报29个,牵线搭桥发展项目59个,落实结对帮扶资金600余万元。

  到今年底,婺城全区107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实现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到2019年底力争所有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婺城区提出,接下来五年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大胆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路径,大幅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到2022年底力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万元以上,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1以内。

  婺城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全区上下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围绕“五大行动”,谱好现代农业“新序曲”、弹好环境整治“进行曲”、唱响乡风文明“好声音”、 吹响乡村治理“新号角”、奏好富民增收“最强音”,为推动婺城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建设现代化都市核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版图片由婺城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村美民富 乡风文明 2018-07-06 浙江日报2018-07-0600003;浙江日报2018-07-0600006;浙江日报2018-07-0600010;浙江日报2018-07-0600016;浙江日报2018-07-0600017;浙江日报2018-07-0600007;浙江日报2018-07-0600014;浙江日报2018-07-0600020 2 2018年07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