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社会

骄阳之下
精调杭黄铁路“神经”

  本报讯 (通讯员 娄晓磊 记者 张帆) 6月27日,紧张建设中的杭黄铁路,进入静态验收前信号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

  早晨7时半,在富阳站的道岔上,提前上工的方旭华和工友们,已经被毒辣的阳光“炙烤”得汗流浃背。在他们的身后,全长265公里的杭黄铁路,从美丽的富春江和千岛湖畔的青山间穿行,初展美丽姿容。

  “如果把钢轨比作骨架、车站比作关节、电力比作血液,信号则是她的‘神经’。”杭州电务段杭黄铁路配合组副组长方旭华说,他的主要任务是为185公里杭黄铁路浙江段搭建信号“神经系统”,确保信号系统能顺利从建设转入营运维护。

  32岁的方旭华,先后参加过宁波枢纽工程、衢九铁路等大工程建设。到杭黄工地半年多来,185公里长的浙江段,这位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外表斯文的工程师已用脚步丈量3遍。检查电缆、校验配线、测试数据……每天,他背着12公斤的工具包奔走3万多步,行程20公里以上。因为长期斜挎工具包,方旭华单薄的肩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他笑称这是杭黄铁路给他的“荣誉勋章”。

  顶着39℃高温,方旭华一直保持半蹲的姿势,足足用了40分钟才在微毫的变化之间,找到了道岔最佳锁闭状态时发出的“咔嚓”声,而此时他蹲过的地面上已被汗水淋湿。处处都上心,建成即精品。“道岔尖轨与基本轨的间隙国家标准是0.5毫米,我们的要求是0.2毫米,精度提高两倍多。”方旭华和团队调好的道岔与基本轨间距离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连一张A4纸都塞不进。

  被誉为“神经中枢”的车站信号楼机房控制着整套“神经系统”。走进富阳站的“神经中枢”,4382条线束排列井然有序,1106个铭牌标志清晰醒目。不仅如此,每条“神经”走向整齐划一,配线端子上的所有线都做了去向、作用等清晰的标记,而这些“工艺品”都是方旭华和同伴们“精雕细琢”出来的成果。

  半蹲身子,两根手指快速灵巧地从线堆里理出一根线,方旭华如“鹰眼”般仔细查看每组配线的焊接点。这样的工作,方旭华和同伴们每天要检查5600多处。截至6月中旬,施工配合组坚持每天“问诊把脉”,共检查完成重点设备8千多件,测量数据1万余条,发现问题近两千个,为杭黄铁路“神经系统”的健康保驾护航。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0 骄阳之下
精调杭黄铁路“神经”
2018-06-28 7641295 2 2018年06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