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粽子飘香时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棕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又到粽子飘香时,脑海里总泛起这些既充满童趣又脍炙人口的儿歌。伴随端午的粽香,又情不自禁地勾起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都是自己采摘棕叶,自己做粽子。离家比较远的高山上,生长着一种比较矮小的竹子,叶片有两三个手指那么宽,八九寸长,青翠欲滴,茎秆细小如筷。过节前几天,姐姐就邀上同村的几个姑娘,各背一只竹篓,去山上采摘,找又宽又长的叶片采摘下来,拿回家里洗净备用,多余的则拿到集市上去卖。

  在老家,包扎粽子的不是线条、绳子,而是棕叶。老家房前屋后有很多棕树,快要过节时,母亲就拿刀子去砍几把棕叶,拿回家放在锅里煮一煮,然后撕成细条,既柔韧又干净,一把棕叶可以包扎几十个粽子,包扎好后,就一把一把地放在锅里煮。

  五月初四一早,母亲就摆出了包粽子的架式。棕叶、糯米、红豆、花生、簸箕、剪刀等原料、工具,呈圆弧状次第摆开,母亲则坐在圆心位置,准备大显身手了。母亲扯出三四片薄薄、软软的棕叶,折成漏斗状,装入浸泡过的白白的糯米,埋入红豆、花生,然后把叶子折过来,拿线条似的棕叶,绕几圈用力缠紧,一个光滑、可爱的三角小粽子就包好了。

  我和姐姐围住母亲,边看边学。姐姐心灵手巧,学几下就会包。而笨手笨脚的我,折腾了半天却始终包不紧,糯米总是从三个角落里很任性地冒出来,让我很不开心。不过,为了早早尝到粽子,我也懒得学,干脆拿起母亲包好的一把把粽子,放入锅里,帮母亲烧起大火煮起来。

  等到夕阳落山,鸡鸭归巢,等到整个村子都弥漫在粽子的浓香里。母亲一声吆喝,唤来了早已不耐烦的我。掀起锅盖,用剪刀剪断棕叶,拿筷子夹起一个,浸过凉水,小心翼翼地剥开。顿时,棕叶香、红豆香、花生香,缕缕清香弥漫整个屋子,沁入肠胃。

  家乡这种三角形的粽子,与众不同,其中一个角又长又尖,像个小火箭头似的。张开嘴巴,可吃掉半个“火箭头”。一个粽子,三五两下,一扫而光。

  众所周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但在老家,不仅仅是端午节吃粽子,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每家每户也要吃粽子,摆酒席,所有亲戚都要来过节,就像过年一样,整个村子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客人回家时,主人还要打发好几个粽子。

  糯米加工酿制的美食,因为温软香甜,我历来就喜欢。现在身在他乡,平时出差或逛超市,因挡不住粽子芳香的诱惑,总要买几个,尝尝各地的味道。

  但心里最怀念的,还是儿时的粽子。虽然简单朴素,有的甚至不放一点配料,却因包裹着母亲的关爱和温暖,回味无穷。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粽子飘香时 2018-06-17 浙江日报2018-06-1700008 2 2018年06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