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点绿成金

绿色金融成为湖州发展新“风口”

  点绿成金

  绿色金融成为湖州发展新“风口”

  朱凤娟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使绿水青山持续转变为金山银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美丽浙江”的内在要求。湖州以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深度谋划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的具体目标、路径、模式和举措,正在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发展“湖州经验”。

  从理念到落地

  向国家贡献“湖州经验”

  “农场要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如今资金有了,我要大干一场。”安吉县上墅乡龙王村山环水抱农场主王剑一改前段时间的忧虑情绪,全身心投入到农场扩建中。原来,他的农场扩建工程一度因资金问题而停滞,好在安吉农商行全新推出的“‘两山’乡居贷”上线,为其提供了200万元信用贷款,农场才得以顺利开工扩建。

  在绿色金融支撑下,湖州绿色发展已由理念层面上升为实践高度,像龙王村山环水抱农场一样,一大批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化成金山银山。

  自2017年6月23日获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州市按照试验区建设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践行绿色理念,构建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绿色金融改革率先布局。早在2015年召开的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生态文明”南太湖论坛上,湖州市就提出要创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五年规划。试验区建设获批后,又在五省八市范围内率先出台了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绿色金融规模较快增长。率先打出了绿色金融政策“组合拳”,市政府出台绿色金融“25条”政策,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人行湖州中心支行将绿色信贷业绩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湖州银监分局建立了绿色银行监管政策,合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2018年4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755.54亿元,比年初增加7.85亿元,占比22%以上。

  ——绿色金融创新彰显特色。探索建立了全国首个区域绿色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绿色银行监管评级、绿色专营体系建设等制度标准。湖州银行正在创建境内第3家赤道银行,安吉农商行设立全国农商行序列首家绿色金融事业部,南浔农商行成立全国首家绿色专营支行,农行湖州分行成为农行系统首批绿色金融试点行,并突破性设立一级部门绿色金融事业部。首创绿色信贷产品清单化管理,全市共纳入35家银行机构开发的216只绿色金融产品。

  ——绿色金融生态持续优化。积极稳妥地做好银行不良风险化解和处置工作,截至2017年末,湖州市银行机构不良率0.95%,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0.65个百分点,银行资产质量居浙江省第2位;其中绿色信贷不良率0.05%,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坚持信贷投放“有保有压”,全市“两高一剩”行业贷款逐步有序压缩,贷款余额同比下降8.9%,已连续3年实现下降。

  ——绿色产业发展明显提速。探索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创新升级的途径和方式,出台全国首个金融支持“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支持湖州市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2017年,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幅分别高于面上0.8、1.7和5.8个百分点,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

  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生态+”先行地和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从未停止探索实践的脚步。同时,湖州也积极与世界开展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知识共享,向全球传播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湖州经验”。

  近期,作为持续6天的“绿色金融全球领导力项目”的一部分,20多国来宾到湖州考察绿色金融发展经验。绿色金融在湖州的成功落地增强了许多国家来宾对其可操作性的信心。来自巴基斯坦金融监管部门的一位官员说,在湖州的考察使得他对绿色金融的理解从抽象概念变为了活生生的现实,大大提升了他对绿色金融“可操作”的信心。来自中亚某国央行的一位高级官员对这次湖州之旅做出了高度评价:“湖州之行令人大开眼界,颠覆了我此前对于绿色金融较为粗浅的认识。湖州经验告诉我,绿色金融虽然面临很多障碍,但它是可行的。

  从思路到产业

  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

  在湖州市委、市政府看来,生态需要经济来支撑,经济又离不开金融的保障。湖州相继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因此,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湖州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一环。

  湖州通过货币政策引导、监管政策指导以及考核通报,推动金融机构优化金融配置、调整信贷结构,全方位融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以及“4+3+N”绿色产业体系。湖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金融支持“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支持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湖州市金融办通过创新银企融资对接模式,建立的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平台“绿贷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金融+互联网+大数据”的模式,小微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在线发布融资需求,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精准地找到对应的贷款银行。目前,全市35家银行共发布了216款信贷产品,每个产品均列明了服务对象、申请条件、所需材料等内容。线上融资服务极大地推动了银行服务模式的转变,银行线上“抢单”限时上门服务。整合了水务、电力、税务等部门信息,提高了企业信息透明度,增强了银行评估企业信用水平。目前,平台试运行一个月以来,已有786家企业注册并通过实名认证,已帮助企业完成融资29.46亿元,累计授信784笔。

  绿色发展为绿色金融提供肥沃土壤,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有力推手。湖州人越来越认识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的现实需要,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几年,湖州全面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将资源配置与“能耗-”“污染-”有机结合,倒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截至2017年末,湖州市“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实现三连降。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湖州银行推出“园区贷”产品,为吴兴区砂洗城园区建设和园内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贷款,不仅帮助园区实现了统一供能和污染排放处理,也促进了传统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据测算,小微企业入园后,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100万吨、节电1300万千瓦时、减少沙尘排放12.6万吨。

  同时,开展绿色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五年倍增”行动,实施企业股改培育、企业上市倍增、并购重组提速、上市公司产业引领四大计划,围绕“4+3+N”产业体系,挖掘“两高六新”(高成长、高科技、新经济、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新模式)绿色企业,重点扶持培育,加大上市推进力度。截至目前,全市上市企业累计达32家,总市值突破2200亿元。

  多年来,坚守生态红线的湖州,一直在强化绿色的城市底色。今天,在如何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发展,并转化为金山银山,湖州又交上了崭新的答卷。

  从改革到创新

  做绿色金融“探路先锋”

  清华大学金融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从湖州发展绿色金融的实践看,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首先是绿色金融发展必须受到政府高度重视,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财政和其他政策资源。

  对于政府来说,科学谋划绿色金融改革试点路径至关重要,建立创新的组织机制和一系列政策激励会对全社会参与绿色金融起到强烈的信号作用。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当地探索建立中国首个地方性绿色企业和项目认定评价方法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国家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为编制依据,结合国际经验、国内相关标准和产业政策,从业务表现、环境表现、社会表现、行业表现四个维度38个指标,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进行认定评价。对所有企业进行认定,识别“普绿”与“非绿”;在“普绿”的基础上,对规上企业进行评价,并按绿色程度分为“深绿、中绿和浅绿”三个等级。对属于绿色项目且投资额不小于1000万元的项目,进行评定。并按照项目的政策符合性、环境改善性、环境影响性、行业先进性四个要素实施评分。

  与此同时,开展绿色信贷分类贴标试点,组织银行构建绿色信贷审批体系,将对公贷款进行绿色分类贴标,做到信用风险审核与绿色表现审查双同步、信用风险评级与绿色认定评级双标注。推动银行机构建立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将绿色分类贴标机构与融资准入、贷款利率、授信额度、增信政策等挂钩,同等条件下,对绿色企业和项目贷款给予更优惠的信贷政策。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等不符合绿色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要提高融资门槛、坚决有序退出。

  除此之外,为明确绿色银行的改造方向和标准,强化绿色监管的监督执行,科学地反映银行机构的绿色化程度,湖州银监分局构建了中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银行”监管评价体系。主要做法是:“标准+弹性”评分,从组织管理、机制管理、流程管理、经营目标等四个维度,设置了20余项标准指标及9项弹性指标。“定性+定量”分析,在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定量指标占比达55%,并根据机构类别差异等多方面因素,设定具体目标值。“评级+监测”配套,在按年评级的基础上,配套设置“重点绿色领域、绿色风险、绿色信贷、绿色运营”等4套、308个指标的监测体系,定期了解银行机构对重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环境风险情况和绿色经营目标完成进度,以便及时引导、重点督导。

  除了政府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同样重要。湖州市金融机构通过在绿色银行建设、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

  编制首批绿色信贷产品清单。全市35家银行机构共开发绿色金融创新产品216个。比如,“光伏贷”产品累计为4793户家庭发放屋顶光伏信贷资金2.89亿元,户均授信金额6.02万元,用环保太阳能减少燃煤锅炉的碳排放。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和企业深入对接绿色债券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建城市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绿色项目。积极建立以政府基金为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绿色基金,创新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金融支持模式。探索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险、电梯安全责任险等绿色责任险,和芦笋价格指数保险、白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等绿色农业保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中选好方向、做好取舍,不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今天,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湖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但依旧任重道远。接下去,湖州将继续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全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浙江经验、贡献更好的浙江智慧。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点绿成金 2018-06-12 浙江日报2018-06-1200003;浙江日报2018-06-1200005;浙江日报2018-06-1200008 2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