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10版:浙江治水年度典型录

立足长远 标本兼治

  舟山:水清生态美 海上花园城

  朱凤娟

  舟山群岛是我国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地区。2014年以来,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舟山立足海岛实际,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紧紧围绕“四个舟山”和海上花园城市建设,按照“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治水目标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海岛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着力破解海岛瓶颈短板,走出了一条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并重的新路子。

  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舟山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用科技手段、生态方式、机制创新,把污水变成了清水,让臭河重焕生机。如今,在千岛之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场景随处可见,“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景象随时扑面而来。

  群策群力

  齐抓共管

  明晰责任 全力推进

  治水剿劣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五水共治”列入新区开发建设“五大会战”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实。主要领导承担剿劣工作第一责任,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全力推进相关工作。市、县(区)、乡镇都将剿劣工作写入党代会报告,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层层签订剿劣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全域剿劣攻坚格局。

  全域排查 精准施策

  以小微水体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剿劣工作,率先提出“6月底前基本完成、9月底前全面完成剿劣任务”的时间节点目标。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全水体地毯式大排查,从4247处水体中共排查出劣Ⅴ类小微水体426处。针对舟山大河少、小沟小渠多,水循环差、水质容易发黑发臭等海岛水体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合理可行的“一点一策”治理方案,倒排时间表、任务表和责任表,对劣Ⅴ类水体全面登记造册,实行挂图作战,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完成一个销号一个,确保科学治水、有效治水。

  传导压力 强化督查

  建立健全督查考核评价制度,深入实施“四加一”督查机制,组建5个督察组,选派430名督查员点对点开展督查暗访。强化部门联动协作,开展“治水治污”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惩重罚涉水涉污环境违法行为。明确剿劣目标责任,推行治水考核督办,发现问题及时曝光,即知即改,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推行河(湖)长履职电子化考核,根据工作计划和实际进度差别通报,对工作不力、进展滞后的地区先曝光、后约谈,使治水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点。

立足长远 标本兼治

  坚持“五水共治”与美化水环境相结合。

  “五水共治”是民之愿、民之盼,也是民之幸、民之福,最终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享受水环境的极大改观。舟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居住水环境作为打造海上花园城市的重要基础性举措,坚持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与水景观打造相结合,与亲水绿道、景观廊道、休闲空间建设同步推进,着力打造了一批如定海盐仓大河、新城田螺峙河、普-朱司基畈河等为代表的景观河、风景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治水带来的实际成效。

  坚持“五水共治”与修复水生态相结合。

  舟山把“品质河道”作为“五水共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投入逾亿元资金,尝试生态治水前沿技术,水下森林、超磁分离、纳米曝气、菌剂除藻、二维C纳米矿化还原、净魔方等先后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生态化治理水平。其中普陀山司基畈河、洗心池“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系统,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将原来的黑臭水体水质分别提升至Ⅲ类和Ⅱ类,得到省剿劣验收组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中外游客的普遍点赞。

  坚持“五水共治”与保障水安全相结合。

  舟山立足海岛缺水实际,通过水源引调、拓库扩容、洞库蓄水等措施,进一步拓展供水渠道,着力保障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安全。重点是大力实施大陆引水三期和岱山、金塘等岛际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缺水难题,同时充分挖掘现有水库潜力,创新开展了拓库扩容工程,并通过改造利用海岛废弃坑道实现整洞蓄水,着力解决边远小岛用水难题。全面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全力推进水质自动监测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行动,基本实现城乡同源同质供水,城乡饮水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坚持“五水共治”与深化水长治相结合。

  舟山以防水质反弹为重点,着力探索和建立治水长效机制,切实提升河库管护水平。全面落实《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把湖长制纳入河长制统一管理体系,实现河库塘河(湖)长全覆盖;“民间河长”成为舟山河库长效管护的重要力量,59位市民和18个团队1082名“民间河长”与河道结缘,“民间河长”(团队)被选为“最美舟山人——舟山魅力201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进一步带动并激发公众公益治水热情;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青春护航”“跟着河长去巡河”“巾帼虹·剿灭劣Ⅴ类水护河行动”“大手拉小手”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8万人次。

“五水共治” 共治吾水

  “新区发展水为先”,水资源是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舟山市统筹推进“五水共治”,把发展与治理同步联系起来,转型与整治协同推进,在“矛盾”中找到“统一”之法,在解决“对立”中发现“转化”之机,在超越“两难”困境中找到“双赢”之道,探索形成了一条海岛地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并重的新路子。

  2017年,全市累计实施治水项目1089项,完成投资34.61亿元;完成4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新建污水配套管网102.6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191个;全市21个规模养殖场全部纳入智能在线监控平台;完成41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提标改造任务,新增受益农户10652户;完成8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海塘河堤加固4.77公里,河道综合整治52.88公里,河湖库塘清淤243万方。

  4年多来,舟山市始终把“五水共治”作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新区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推动城市美丽“蝶变”,提升城市整体品位。注重以“五水共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重点围绕船舶行业、水产加工、机械制造产业等传统产业,持之以恒推进“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10余项,48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78家,完成“低小散”企业整治540余家,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4.2%。同时依托“五水共治”实现“清三河”及剿劣成效的持续巩固提升,3个省级交界断面水质全部达标,20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95%,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舟山,在全国生态城市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三,是全省首个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地市,定海盐仓大河荣膺全省“2017浙江‘最美家乡河’”,四个县(区)先后创成“清三河”达标县(区)并先后捧得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

  如今的舟山,正以全新的姿态站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踏上了治水治污工作的新征程。按照全域化创建“美丽河湖县区”和“污水零直排区”的新目标,全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海岛治水样板,全方位提升新区品质形象和综合功能,努力建设“群岛型、国际化、高品质海上花园城市”,使舟山成为东海之滨熠熠生辉的一极。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治水办(河长办)提供)


浙江日报 浙江治水年度典型录 f0010 立足长远 标本兼治 2018-06-05 浙江日报2018-06-0500008;浙江日报2018-06-0500009;浙江日报2018-06-0500014;浙江日报2018-06-0500026;浙江日报2018-06-0500024;浙江日报2018-06-0500038 2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