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05版:浙江治水年度典型录

绿水绕城郭,清丽是湖州

  (本版图片由湖州市治水办提供)

  绿水绕城郭,清丽是湖州

  黄丽丽

  ◎ 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蝉联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荣誉的优秀市“大禹鼎”,其中,2017年度获授“大禹鼎银鼎”;

  ◎ 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国家生态市、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 在省政府水资源管理考核中,连续四年获得“优秀”;

  ◎ 太湖(南太湖)流域成为全省唯一列入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突出重点

  升级版江南清丽地

  整洁的环湖大堤绵延铺展,规整的宾格石笼严阵以待,浩渺的南太湖水一碧万顷……这里是湖州,境内水网密布,常年提供40%的入太湖自然径流量。这一湖秀水,与湖州的重拳治水和从严监管紧密相关。

  湖州把“治污水”放在突出位置,聚焦重点、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打响了一场彻底剿灭劣Ⅴ类水的攻坚战役。累计投入剿劣资金63.7亿元,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销号推进”,全面完成1752个挂号小微水体的整治销号工作,并对4733个水体开展深化提升整治。通过有效治理,全市820个问题水体变成“小微景点”。

  同时,推动河长制向湖、库、沟、渠、塘等小微水体延伸,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落实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治水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州市全面深化落实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2020)》《湖州市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考评细则》,进一步实化组织体系、细化河长职责、量化工作内容,着力打造具有湖州特色的河长制工作体系。

  2017年,全市77个县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首次100%实现Ⅲ类及以上水质;列入“水十条”考核的13个水质断面和23个省控以上水质断面全部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入太湖水质连续10年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水岸同治

  好一派菰城新风光

  “污染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湖州坚持水中、岸上联动治理,围绕岸上截污、水底清淤、源头治理、生态修复等四个环节,做到全面治、彻底治、科学治,形成大抓治水、抓大治水的工作常态。

  针对工业污染,湖州全省率先完成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任务,扎实推进长兴粉体及喷水织机、德清小化工、安吉小竹业、吴兴小砂洗小印花、南浔小木业等“低小散”行业区域性污染整治,吴兴砂洗印花、长兴喷水织机实现搬迁入园、集聚发展。四年来,通过治水倒逼,全市累计关停并转涉水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和低小散企业(作坊)4054家。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湖州紧紧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强势推进生猪、温室龟鳖“双控”,全市生猪存栏由125万头减少到19.7万头左右,温室龟鳖养殖实现“全域清零”。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县、乡镇(开发区)、行政村、农户、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五位一体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新模式,四年来累计完成756个行政村治理任务,实现污水处理终端第三方专业化运维县区全覆盖。

  在“水岸同治”之下,“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目标正在湖州成为现实。与此同时,湖州还采取打通“断头河”“堵头浜”、加强水生态修复、引用生物治理等多种措施,不断加大水生态保护,有效恢复水体功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美丽的菰城风光愈加如诗如画。

  固本强基

  汇聚满满的获得感

  晨光熹微,渔民在波光粼粼中洒下收获的渔网;傍晚时分,人们三五成群在河边悠闲地散步;夏日来临,游客乘着帆船、皮筏沿着水面滑行、漂流……在湖州,美丽的山水风光,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在实际治水过程中,湖州特别注重强基与固本相结合,紧紧抓住结构治水、工程治水、科技治水“三大重点”,不断提升治水的基础能力建设。太湖水厂于2016年10月底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增供水能力20万吨/日,基本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真正实现了“同源同价同质”;长兴县建成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已累计处理利用中水总量6200万吨以上,相当于6个西湖的蓄水量;42家污水处理厂实现第三方运维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量达72.41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5%……

  “五水共治”带来的惠民实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2017年湖州“五水共治”公众满意度排名较上年又提升两名。


浙江日报 浙江治水年度典型录 f0005 绿水绕城郭,清丽是湖州 2018-06-05 浙江日报2018-06-0500023;浙江日报2018-06-0500004 2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