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大会两万名科技青年碰撞思想火花——
想象力,万物生长的起点
本报记者 李月红 李文芳 吴佳妮 马赛洁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当人们赞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知识渊博时,他如是回答。
想象力是科学的原点,是未来的创造力。在杭州云栖2050大会上,100场青年团聚、100场新生论坛和1万平方米的探索展区,全球两万名科技青年相聚在这里,碰撞出关于科技的奇思妙想,关于未来的天马行空。
一个“脑洞”的飞行轨迹
花式飞翔的纸飞机、自主飞行的无人机、可回收的火箭、每小时4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人与机器狗的奔跑竞技、人与AI的线上棋艺对决……
在2050大会上,年轻人脑海中每一次电光石火般的灵感,都可能被他们付诸实施,成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作品。这群“脑洞大开”的科技青年,拉近了梦想和现实的距离,让我们领略着“黑科技”的炫酷,感受着创新对固有思维的颠覆。
“脑洞”启航,第一站筑梦。“我希望以后能坐着自己制造的飞行器去上班。”“我梦想着彻底改变城市交通的拥堵环境,让空中出租车成为现实。”“我期盼乘坐自己设计的大飞机,实现航天梦。”26日上午,在2050大会云栖厅内,一群年轻人用笔在蓝纸上写下自己2050年的梦想,而后将其折成纸飞机,一起抛向空中,放飞内心的航空梦。
“脑洞”起飞,第二站行动。云栖小镇上空,一架两米长的蔚蓝色纸飞机缓缓升空,调头、转弯,升高、降低,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曹博然的操控下,纸飞机在人群中划出一道美丽的蔚蓝色弧线,平稳地升降起落,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脑洞”冲上云霄,第三站翱翔。一架自主起飞的无人机,一路猛追一台在地面行驶的小汽车,在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无人机慢慢压低飞行高度,稳稳降落在汽车顶部。无人机共飞了3次,全都成功降落。这架无人机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飞鹰”队,他们曾在2017年3月阿布扎比举行的无人机及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赛事中获得“无人机移动目标侦测及自主起降”项目冠军。
“普通无人机需要人操控遥控器,但这架无人机只需要按开始键,后面就都靠它自己了。”管永明是项目团队成员之一,是北理工在读研一的学生。整个“飞鹰”队由40余名成员组成,大都是博士生和硕士生,最大的才28岁。“今后,我们的无人机可能会涉及物流、救援等领域。学生的‘脑洞’不可限量,我们希望他们能创造出更‘牛’的作品。”带队老师刘星泽说。
想象之旅,有执念有艰辛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2050大会现场,科技大咖、技术新秀用他们实现梦想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天马行空的“脑洞”是如何冲破骨感的现实来到我们身边,改变着世界的模样。
这里的想象力,讲述执念。在大会现场,我们遇到了“年轻人”张博,他被网友誉为“中国环球飞行第一人”。他只用了58天就从零开始拿到私人飞行执照;他驾驶TBM700单引擎飞机从北京出发,只用了49天就回到出发地,完成环球飞行挑战。但他告诉我们,他最引以为傲的是,他的航空梦从50岁才开始去尝试,而后去实践。
这里的想象力,讲述艰辛。作为中国商飞C919大飞机项目的参与者,张弛有自己的工作团队,近八成技术人员为年轻人,初创期蜗居在一个小房间进行机载系统的研究工作,这种艰苦创新精神感动了商飞高层,一位高层说:“波音有‘鬼怪工作室’,马丁公司有‘臭鼬工厂’,中国商飞是追求中国梦的地方,给你们团队取名叫‘梦幻工作室’。”
这里的想象力,讲述渴望。在“候鸟计划”的分享现场,25位“候鸟”志愿者,25种想象力。他们当中,有在非洲帮助建学校的创业者,有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山外世界而自掏腰包买器材的缅甸山区老师,也有凭借几辆拖拉机梦想改良加纳农业生产的农用拖拉机租赁公司,还有为残疾人解决就业的肯尼亚服务机构等。他们大多来自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不少人是第一次走出自己的小镇。他们试图通过交流这些微小的“想象火花”,改善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
跨越千山万水,万千想象力在这里汇聚。来自南美的埃尔·史密斯说:“在这里,我感受到未来并不遥远,想象力碰撞的奇迹总会发生。”
想象力的生长,叫未来
想象力缘何如此重要?在云栖小镇,我们碰到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的结构主任设计师陈有梅,她向我们讲述了“墨子号”诞生背后的故事。
2016年8月16日,经过8年努力,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美国主流媒体评论认为,在沉寂千年后,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正如评论所言,“墨子号”致敬的正是2450年前墨子带领学生做的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它奠定了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而今,历史深处的“想象火花”,缓缓走上世界舞台中心。
“未来的卫星将会是什么样子,我只想说:只要你敢想,就敢做。”陈有梅说。
在2050大会上,无论是一句狂想预言,或是一个“脑洞大开”的产品,又或是一场人文科技的交流,想象力恣意勃发。如果溯源人类想象力的生长轨迹,我们或许可以望向探索展馆的背后、云栖小镇山景路上的“博悟馆”,它是这场大会唯一的静态展区。
“你在这里看到的每一件物品,都能够引发思考。”门口的志愿者告诉我们。“博悟馆”展示的不是象征科技进程的物件,也不是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而是通过科技和艺术的融合让人们领悟互联网的发展和历史,给观众无限想象。
比如,“博悟馆”的标志是一个巨大的纺锥形标识,由24层金属轮构成,从最外面数起,从一等分、二等分一直到三百六十等分,每一层都能旋转。它转动时,就像一个计算装置。你会联想到什么?
每一个问号的背后,都是一次想象力的生长。如果你想偷懒求助手机,就会自动搜到一个WiFi信号,名字是“一群无知少年的想象力”。这是大会发起人王坚给所有来到2050大会的人们的留言:想象力,万物生长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