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观点

真诚的社交能打破“三天可见”的墙

  微信隐私设置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为“最近三天”透露出了你的社交观?会冷掉朋友的心?必须被拉黑?其实不然,现代人面临网络时代的某些社交困境,给自己朋友圈设置一个时效性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行为。

  朋友圈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每个网民的电子名片。据《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达9.02亿,有六成以上的用户愿意将朋友圈视为自己的生活场景。往往我们在新认识一个朋友后,都会火速点进其朋友圈,对他输出一个最初印象,这就算是认识这个人了。社交网络的普及节省了人际交往中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就算对躺在列表中的微信好友仅有一面之缘,也不耽误我们能清楚地说出谁是健身达人、谁热衷旅游、谁是一个大学霸……而当我们精心挑选、修饰几张图片,再绞尽脑汁斟酌配文时,就已开始在塑造人设了,每按一次发布键都是对自我人设的输出。

  但朋友圈的内容是有保质期的。很多人发朋友圈的心理过程是不发憋屈、发了矫情、删了刻意。就算没有这样的心路历程,也难免出现发时满意,过几天怎么看怎么不舒服的情况。除此之外,每当我们有新认识的或者希望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人时,也会想到自己的朋友圈是否有什么不合适的内容,或锁上、或删掉。因此,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不失为一个简单便利的解决办法。

  朋友圈里不都是朋友,列表好友不全是好友。“可以加一下微信吗?”这句话可以说是列表中出现“僵尸好友”的开始,低门槛的交友条件,必然导致“好友”的关系浅,从而出现“僵尸好友”。而随着人数的增加和分组的混乱,也使原本可以放飞自我的朋友圈,变成了担心陌生人窥视隐私而谨言慎行的地方。同时,由于工作等原因,有些人的朋友圈成为宣传学校、公司或产品的免费平台,朋友圈在不得已中变成了“商业圈”“广告圈”。“三天可见”能给那些拥有众多“僵尸好友”的人一些隐私保护,也能让那些被迫发朋友圈的人进行个人态度的变相表达。

  塑造人设是有现实代价的。虽说网络上的自我呈现依赖数字符号使制造印象的成本几乎为零,但是它制造出的焦虑却不容忽略。在社交网络中,我们往往都是在浏览中接收各种信息,这种接收也可以被称作“被动消费”。据研究发现,“被动消费”确实会降低人的幸福感。在欣赏那些“完美人设”的朋友圈时,观众们心里难免会因差距而产生相对匮乏感,从而自卑、焦虑。但其实,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作为“完美人设”的表演者,也会被囚禁在自我表现的牢笼里。既然都累,那就不要经营人设,关张送客得了。而朋友圈的“三天可见”功能,为陷入网络社交困境中的大多数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

  不过,如果点进一个人的朋友圈时,只看见“仅最近三天可见”,不要感到失望。这行字看似是你们之间产生距离的一条界线或是一堵墙,可当你点进聊天框,或是和他进行面对面的聊天时,就会发现:真诚的社交可以打破这堵墙。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学生】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5 真诚的社交能打破“三天可见”的墙 2018-05-11 7229632 2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