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经济瞭望

再回青川:那熟悉的七张面孔

在“5·12”地震十周年之际,回望浙江援建青川这十年 (之二)

  (上接第十版)

  青山绿水的

  农家梦想

  闫龙凤的“龙凤居”, 位于清溪镇阴平村1组130号。青瓦房、白粉墙、木兰窗、吊脚楼,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门前是个小花园,屋后有个小菜园。“房子、亭子、林子、园子”相映成趣,阴平村里“微田园”式的生态庭院风光处处可见。

  阴平村距离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溪古城2公里,距离有50余只野生大熊猫栖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仅7公里。全村431户农户,90%以上从事旅游业,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青砖村道曲径通幽,它有两个名字,进村方向叫“温州路”、出村为“感恩路”,沿着它走上一段,就到了“龙凤居”。这里曾是闫龙凤的婚房,现在则是一家占地360平方米,拥有26个床位,每间120元的二星级农家乐,2017年给闫龙凤带来了23万元收入,今年的6至9月旺季也已预订满了。

  2000年闫龙凤当兵,2008年父母给他盖的新房已基本完工,但地震一来,这座耗去了全部家底的房屋立马成了“豆腐渣”,修都没办法修。7月,闫龙凤回家探亲,听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消息。“大家说温州要来援建,选择我们这里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点。”思来想去,闫龙凤决定提前从部队退役,把地震中被摧毁的婚房重新建起来,做起了农家乐老板。

  开民宿,需要不断拿出资金完善设施,可造房子已经花光了闫龙凤的积蓄。没想到,不久,资金也来了。带着营业执照,拿上村里的证明,到镇上填了申请表,闫龙凤就贷出了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利息出自浙江的长效帮扶资金。2010年贷款10万元、第二次30万元、2017年又贷了20万元,没支付一分钱利息,这些资金让龙凤居慢慢成长为一家二星级标准的农家乐。

  青川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是古蜀道上一颗熠熠生辉的绿色明珠,享有“天然大氧吧,全域山水画”之美誉。如今,青川确立了“以人为本、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生态旅游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将这里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输血援助的

  浴火重生

  以蒿溪乡为中心,南至房石镇、北至孔溪乡一带,如今是青川最重要的优质茶叶产业带。开了40几年茶场的袁树先,是青川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商人,他的仙雾有机茶基地,就坐落于中心地带蒿溪乡。

  1996年浙江省对口帮扶青川,从此袁树先与浙江结下了深厚情谊。他还记得,浙江专家来之前,漫山遍野的茶树淹没在杂草里,鲜叶长出来时,村民一把揪下树尖放在电饭锅里炒,再转4趟班车去甘肃陇南卖茶叶,一斤只能卖18元。仙雾有机茶的扬名,是从1997年浙江茶叶专家白堃元带着他到浙江学习炒茶技术开始的,慢慢地,袁树先炒出来的“一心一叶”龙井43号茶叶,已能卖到2000元一斤。

  种茶、炒茶、卖茶,袁树先的生活一直波澜不惊,2008年的那一场灾难似乎已经离他越来越远,但一站在厂房外面晒着阳光,他就会记起这十年来所发生的一切。“那天也是这么大的太阳。”袁树先指着天空说,那年茶场生意特别好,有86名工人在茶园采茶。然而,地动山摇间,30余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茶场损失497万元,小孙子不幸遇难。开着推土机花了一个多月清理厂房的废墟,袁树先只从碎瓦片中挖出3袋大米。

  他流着泪对走进茶园的嘉兴桐乡援川队队员说:“你们不用浪费钱帮我了,我不想再干这一行了。”一名指挥长也跟着他抹眼泪:“不要灰心,我们一起让茶场重新开起来。”原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白堃元也赶到袁树先的茶场,连夜给他规划新厂房、设计厂房图纸。

  地震后3个月零3天,仙雾有机茶场车间里,又响起了“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在浙江的规划援助下,截至2017年底,青川茶叶基地规模已达27.3万亩,拥有规模化加工企业、小作坊158家。规模化生产模式下,茶叶的质量和产量开始稳定,开始有了可靠销路,青川茶叶的品牌也越叫越响。“我们以前茶叶就是卖周边省市,现在我们已经做进出口,就连非洲很多国家的人也泡我们青川的茶叶。”袁树先得意地说,震后十年,青川茶产业脱胎换骨了。

  现在,袁树先的仙雾茶场还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直接带动2677户农民种植茶叶,使贫困茶农的年人均收入提高了1200余元。“当初浙江人拉了我一把,我现在也要拉大家一把。”他说。

  创新创业的

  电商传奇

  那场地震,也是青川女孩王淑娟的人生分界点,从那之后的人生,她与青川电商发展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2009年大学毕业后,原本该成为一名大学音乐老师的王淑娟回到青川开了家特产店,靠着卖特产,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那时候,每天上门的除了买特产的人,还有几名“特殊分子”,不买特产,但总是鼓动王淑娟“开一家淘宝店”。她回忆,“那时候生意真的太好了,阿里巴巴的人来了几次,但我完全没空没理他们。”等到闲下来,她才开始思考那群阿里人说的话,觉得“未尝不可一试”。

  淘宝店开起来,2011年,王淑娟自己却出国深造,把蜂蜜小生意扔给了国内的伙伴。2年后归来,王淑娟却发现,青川的电商仍旧不如人意。在外面的世界,网购后很快就可以收到商品,但由于青川“触网”商品种类少、交易量小,很多快递公司还未在青川设点,网购收货会比外面慢好几天。王淑娟想起地震时被外乡人热捧的青川特产,“这么好的东西上网卖,订单量越来越大的话,我们这里总会发展起来的。”随后,在蜂蜜生意之外,王淑娟又在网上开了一家淘宝特色中国青川馆,供茶叶、木耳等青川特产免费入驻。此外,她还成立合作社,用“农户+公司+电商”的新模式,带动贫困蜂农发展蜂蜜产业。

  2014年9月19日,王淑娟接受了阿里巴巴的邀请到美国参加了其在美国上市的仪式,被作为归国创业的网络平台商代表敲响了纽交所大钟。在王淑娟的带动下,原先还在观望的青川年轻人纷纷回到青川从事电商行业。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青川优质农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借力阿里巴巴扶持电商产业发展的“七年之约”,青川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培育31家电商企业、240余家个体网商,入选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供销总社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 2017年电商销售额达4.5亿元,成为“2016四川电商十强县”。

  现在,青川到处都笼罩着电子商务的氛围,走在县城大街上,蹲在早餐摊旁边喝稀饭的阿姨都在讨论“现在哪家电商平台更好?”那些起初被王淑娟邀请给网店供货时说她是骗子的人,也开始把上网卖货看成是理所当然,交了货还要给她提建议,“王总,我觉得我们明年应该这样干。”

  青川终于靠着电商发展起来,王淑娟当初的设想也慢慢变为现实。但她原先所担心的“浙江人会离开”这件事,一直没有出现。直到现在,一旦得知她遇到难题,知情的浙江伙伴都会挺身而出出谋划策,而一些素不相识的浙江人,地震后10年里,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她。“有一家宁波公司,过去10年里,每年过年都会从我们这里购买几十万元的特产作为员工年货,从未间断。”

  产业造血的

  生机活力

  4月28日上午9时,青川县竹园镇经济开发区,四川中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前的空地上,白灰勾勒出一间巨大的厂房轮廓,这是即将开工的四氧化三锰项目。这个即将在年内投产的四氧化三锰项目标志着,中哲的产品已经从最开始的初级产品电解锰,发展到了中端的四氧化三锰,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进军。

  2007年,总部位于宁波的中哲集团看上了青川的锰矿资源,在这里成立了中哲新材料有限公司。2008年,当公司副总经理杨和华刚刚满怀雄心要带着工人们大干一番时,地震发生了。车间全部受到重创,工厂全线停工。

  随后,想到公司一些员工震前在青川很多地方寻找过矿产资源,对周边道路地形熟悉,杨和华召集员工成立了7人志愿者队伍,自任小组长。之后的1年里,这7个人每天领着救援队伍爬坡过坎,全公司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虽然新厂房还没着落,但总部累计捐助了150万元现金和各种救灾物资。

  2009年下半年,在浙江援建帮助下,位于竹园镇的青川县工业园区正式投用,中哲随即入驻,成为地震后第一个响应援建号召,落地青川的浙江民营企业。

  当时的青川,很多家庭受灾后只剩下妇女担起重担,而中哲用自己的方式支撑着这些留下来的妇女。站在流水线一头望过去,三四百名的员工中,近三分之二是女工,她们在车间里,每天工作5小时,月领3600元的工资,购买了社保,这在当地已经是一份非常不错的收入。“地震之后以为一切都完了,从没想过还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在车间工作了近10年的老员工杨姐笑得合不拢嘴。

  2017年,中哲电解锰年产量达到3万吨,是震前老厂产量的20倍,年销售额4.5亿元。不仅贡献了税收,还带动了青川矿产业的发展。

  除了中哲,投资2亿元的川浙飞地产业合作园和1亿元的浙商产业园也在广元拔地而起。甬川钢构、五神娃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浙江企业在广元、青川落户发展。

  浙江援建,着眼青川长远发展,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帮助青川建设工业园区、开发旅游景区、发展特色农业。援建的川浙产业园、浙商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5家,极大带动了青川工业发展;投入资金7亿多元,建成国家级4A旅游景区三个;投入援建资金1亿多元,实施产业援建项目104个,扶持发展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产业,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5万余亩。如今,这些“新血液”正发挥巨大效益,为青川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浙江日报 深读·经济瞭望 00011 再回青川:那熟悉的七张面孔 2018-05-09 浙江日报2018-05-0900006 2 2018年05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