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观点

“去私欲”
也是一门必修课

  党员干部不仅要时刻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修身养性,还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多做些省察、反省之功,静坐常思己过,更要在具体事件、工作中去磨炼、克私欲,才能将私心私欲逐一去除,力求无私。

“去私欲”

也是一门必修课

余足云

  明代官员、学者耿定向在《王阳明传记》中曾记载:某日有老乡找到王阳明,想把自家地卖给他换点养老钱。王阳明以“地乃农夫命根”加以拒绝,但赠与他几两银子。过几天,王阳明和弟子们到山间游玩,忽见一地风光秀美,风水甚佳,不禁陶醉道:“这地若是我的,该多好!”学生告知此乃老农夫之地,闻此王阳明打个寒战,扪心自问:绝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它去除。只见王阳明盘膝而坐,闭口不语,直到太阳落山才长吁一口气道:“终于将它去除,真难啊!”弟子们问是什么,王阳明答道:“私欲!”

  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适度可以创造价值,是好事;但欲望膨胀蚀身,会毁人一生。私欲作为非“中正”的欲望,是对公道的违背和偏离,正所谓“盖人心一有私欲,则离道矣”。私欲与公道相对,私欲之心重一分,则公道之心轻一分。为官者、当权者只有克制私欲,才能够打败心魔,心生公道、清廉,如若顺从、放纵私欲,终将成为贪腐的祸根。实践证明,当内心萌生私欲后,如任其堆积、发展、蔓延和膨胀,必生贪心。而贪心的闸门一旦开启,小贪变大贪,量变引质变,最后必会坠入“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的悲惨境地。

  《春秋左氏传》记载:及庆氏亡,齐景公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晏子的话充分证实:一个人如果任意满足、放纵自己的私欲,终将“亡无日”。从古代的石崇、蔡京、和珅,到现代的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等落马“老虎”,这些人从位高权重到悲剧收场,究其原因,都是沉沦、屈从、放纵于私欲的结果。

  私欲去,方有廉。人的私欲就如地上灰尘,随时都会滋生,必须及时扫除廓清。唯有如此,方能保持内心的干净和纯粹。在私欲面前,及时去清扫,敢于去抗争、去扑灭,考验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定力和素养,也是对公道、正义与廉洁的秉持和遵守。历史上,包拯离开端州时,下属为感念其清廉,将一方端砚偷藏于行李中,包拯发现后,径直将砚掷于水中,“不持一砚归”成就其清廉美名;海瑞到淳安任职,规定除朝廷俸禄之外的一概不能拿;张伯行撰写《却赠檄文》向各级官吏公开宣布谢绝一切馈赠,离任时只收百姓“一棵青菜,两块豆腐”,真正做到“一清二白”……现实中,焦裕禄、谷文昌、廖俊波等大批人民公仆一生为公,从不为满足个人私欲而去破纪违法,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割欲须忍痛”。去除私欲,虽非易事,但只要拿出“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狠劲、韧劲和决心,忍受去私欲时“去刀拔针”之疼痛,必能达到“无私可克”之高地。党员干部不仅要时刻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修身养性,还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多做些省察、反省之功,静坐常思己过,更要在具体事件、工作中去磨炼、克私欲,才能将私心私欲逐一去除,力求无私。正如王阳明所言:“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守好拒腐防变的“第一次”,并持之以恒地去坚守,有了这种克己入定之功,才不至于让外界诱惑动摇心性、磨灭公心。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5 “去私欲”
也是一门必修课
2018-05-03 浙江日报2018-05-0300010;7164295 2 2018年05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