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政治纵深

杭州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

“我要上大学”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让外来务工人员变成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既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杭州市总工会与多所高等院校合作,支持优秀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本专科课程学习,探索出一条工会购买服务、院校提供教学、职工学历提升三方共赢的新路子。

  挥别学生时代已多年,在杭的川妹子刘胜海那颗重回校园的初心从来没变过。得知2018年度杭州市“圆梦计划”于近期再次启动,她正准备报名,“感觉‘不安分’的心终于有了安放之处。”如果顺利的话,经过报名和入学考试,她将和另外千余名农民工大学生一起在金秋时节走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在杭州300万名左右农民工中,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错过了心仪的大学校园,如今却在远离故土的异乡杭州圆了“大学梦”。近年来,6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获得了学习的机会,杭州产业转型升级也获得了大量人才储备。

  求学之梦再起航

  “农民工可以通过培训拿到名牌大学文凭,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回想起当年报名上大学的场景,如今已经是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人的沈波,仍历历在目。

  2012年起,杭州推出“资助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的“圆梦计划”:在杭州工作,已签订劳动合同,加入工会组织,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社会保险,年龄在18周岁至45周岁的外来务工人员,均可报名。

  得知这个消息,沈波非常兴奋,因为对照条件,自己都符合。而打工的经历更让沈波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不过,一开始,沈波和许多同事一样,都不太相信会有这么好的机会。他特地跑到市总工会打听,确定真有其事后迅速报名参加了“圆梦计划”。

  考试需要考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课。每天下班,和妻子一起安顿好年幼的孩子之后,沈波就看书学习,有时直到凌晨。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自己人生再次起航。

  通过网络报名、入学考试、初审、终审等遴选过程,2014年9月,沈波最终从众多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华东理工大学“专升本”学员。

  由于此类学历教育均为非脱产授课,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当时,授课点在市中心,我家在城北半山街道,每次去上课,都要辗转两三辆公交车,路上花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可时隔多年重回梦寐以求的校园,让我倍感珍惜。”功夫不负苦心人,两年半的时间里,沈波坚持有课必到,从不缺勤,最终顺利毕业,还拿到了市总工会给予的本科资助7000元。

  回想起求学经历,几乎每个人都颇费周折,却如沈波一样心怀感恩:“以前由于家庭困难等原因,我不得不选择出去打工补贴家用,现在根据杭州的‘圆梦计划’,学员只要能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市总工会就能定额报销,大大解了我的后顾之忧。”

  这是实打实的举措。杭州市总工会实行定额资助学费,专科资助5000元、本科资助7000元,劳模先进给予全额资助;对未被列入资助计划的职工,承办院校将给予学费折扣优惠。

  “圆梦计划”启动后,报名异常火爆,不仅资助名额一再调整,从最初的每年200人,迅速增加到了1000人,2014年起延续至今。而且合作院校专业也在拓展,已从原来的1所学校、23个专业,拓展到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高职院校,专业增加到87个。

  奋斗舞台更精彩

  “圆梦计划”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逆袭”的平台,为他们的人生寻找新的可能。

  从打螺丝钉这样不起眼的工作干起,到逐步成长为生产线主管,再到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厨卫空间事业部电子坐便盖组立系系长刘廷一路走来,一路收获。回望在浙江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学习之路,他坦言,参加“圆梦计划”获益良多。如今,他工资提高了,职位提升了,关键是视野更宽了。

  以前,公司同事对刘廷印象不错,觉得小伙子很努力,将来肯定会有出息。但由于学历方面的缘故,他自我提升方面遇到了瓶颈。

  “‘圆梦计划’不仅让我在知识储备和业务技能方面获益匪浅,也为更好地胜任企业管理岗位提供了帮助。”回顾这两年半以来的学习收获,刘廷认为,自己不仅圆了大学梦,提高了学历,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场跳跃,给了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对于未来,刘廷做了一些初步规划,有可能会选择自主创业,也有可能继续留在公司,“因为有这段求学经历,更加体会到学习的可贵,也提醒自己要不断自我提升。”

  “抓住学习的机会,不断充电、不断进步,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这正是“圆梦计划”传递的价值观。

  沈波就读的是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圆梦计划”学习,大大加深对公司工程管理的理解。“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没有系统性的学习,只是单纯依靠一些工作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肯定会碰到不少难题。”沈波说,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他时常感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受限,通过“圆梦计划”,学到很多理论知识,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这也是企业所乐见的。在元成环境,好学的员工没有兼顾学习和工作的难题,公司十分支持员工参与“圆梦计划”,目前该公司已有十几名员工先后参与“圆梦计划”。

  “参加‘圆梦计划’后,通过与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同学们的不断交流,员工拓宽了认知领域,而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员工对公司将有更强的归属感,对个人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都有益。”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姚丽花说。

  杭州市总工会数据显示,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贝因美母婴营养品有限公司、娃哈哈集团等百家企业主动组织职工参加“圆梦计划”,并出台配套激励措施。“只要员工有求知的欲望,想要提升自身技能、学历,我们公司会尽一切所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圆每一位员工的大学梦,并在岗位晋升上给予优先考虑。不仅如此,员工通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公司一次性奖励3000元;通过初级药师资格考试的,也有2000元奖励。仅去年公司累计支出13万元,惠及50人。”杭州九洲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穆永亮说。

  令穆永亮感到兴奋的是,今年的“圆梦计划”还加入高级工和高级技师的优惠政策——毕业前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报销学费的90%,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给予全额资助。他表示,将动员鼓励身边的一批工友报名,让他们把握契机,提升知识技能,增强核心竞争力。

  产业转型强根基

  如今,“圆梦计划”还在火热开展,它点燃的不仅是更多人的梦想,更是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希望。

  从“靠力气吃饭”到独立操作数控机床,周利君完成了转型。在浙江轻机实业有限公司,她带领学徒操控着数控车床,灵巧地将毛柸原料加工成一批批高品质零件产品。

  当年公司上自动化时,和许多工友一样,周利君心里打鼓,担心文化低、学不会。没想到通过培训以及参加“圆梦计划”,她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一定程度而言,机器换人缺的不是机器,而是管护机器的人。随着产业转型加速,制造业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对岗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愈发呼唤新时代产业工人转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的自动化生产,一般操作工门槛不高,现有的劳动力适当培训就可上岗,而另一类机器人技师和工程师缺口大,没有专业知识,很难胜任。

  “一线工人的素质与创新能力,往往跟整个企业、产业的创新能力直接相关。”浙江轻机实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曹志毅说,按理讲,要提高产业效率,最好在产业全链条都配备高素质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工种吸引不到高学历人才,所以迫切需要提高现有一线工人的知识水平,“圆梦计划”为这些一线工人提供了可能。

  浙江工业大学成教学院副研究员郑月锋认为,“圆梦计划”的很多学员一方面通过高校“更接地气”的专业教育后,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问题,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新现象能有更好的思考;另一方面学员有责任心,有上进的追求,有不服输的精神,恰好是创业者应有的气质。他建议,在投资者纷纷将目光聚焦在海归、高知等人才身上时,不妨以更大力度帮助“圆梦计划”学员。

  “‘圆梦计划’就是要为广大新生代产业工人打通一条成长发展的向上通道,培养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感、有影响力的优秀新生代产业工人,助推产业的转型、城市的转型。”杭州市总工会主席郑荣胜说。


浙江日报 深读·政治纵深 00011 “我要上大学” 2018-04-27 浙江日报2018-04-2700007;7103488 2 2018年04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