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思想者

温州人和“一带一路”

  温州地处浙江省最南端,在古代陆路交通不畅,但背山面海,有鱼鳖之饶、舟楫之便。

  北宋哲宗年间,“诏温州、明州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那时温州的造船产量和宁波并列全国第一。到了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宁波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而温州则是起点港的喂给港,龙泉的青瓷装小船经由八百里瓯江先漫游到温州,再装中型船到宁波,再换大船漂洋过海前往日本、东南亚、欧洲、非洲,青瓷成为宋元明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角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兴盛的商品支撑。南宋初期温州就设市舶务,商贸业很发达,有日本、高丽、交趾、暹罗、波斯等地商人商船出入温州。

  到了元朝,公元1295年,朝廷派遣友好使团去真腊(柬埔寨),其中一名团员就是温州人周达观。当时的真腊正处于历史上最发达灿烂的吴哥王朝,周达观回国后,撰写了珍贵的《真腊风土记》,记录了当地都城王室与风土人情、行程及所取途径等,书中也记载了温州当时的名优产品漆器畅销东南亚的情况。而后吴哥王朝猝然而亡,首都暹粒城被原始森林湮没沉睡,由于当地气候溽热,文物易于腐霉,战乱频仍,国土变迁不定,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少,所以一个外国人撰写的游记变成了当代人研究古老神秘的吴哥窟及吴哥王朝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基础材料。《真腊风土记》距今年代久远,那么又是谁来解释校注的呢?又是一位温州人,新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在1980年完成校注。

  在物质技术条件贫乏的古代,温州人就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有着开放的胸襟、包容的气度、勇敢的开拓精神。这种文化基因深植在温州人的血脉里,千百年源远流长。

  自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推进同有关国家合作的重要举措。这是新时代给予温州人民的新机遇,5年来,温州积极响应,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

  温州人参与“一带一路”,有许多优势。温州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走出去”是温州人的历史惯性,温州有68.8万人分布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有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及丰厚的乡情资源。有38万温州人云集“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积累了资本,融合了文化。而且这些年温州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温州产业发展和贸易结构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很高的契合度,融入“一带一路”有助于完成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

  因此,从政府层面,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精准服务保障,营造温馨家园。民企海外投资经验相对缺乏,存在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政府要主动提供服务保障。对“走出去”企业进行各类扶持,强化平台建设,发展多样化中介组织等等。在与世界各国各地的互联互通中,政府要切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

  从企业层面,温州企业有数量多、行业分布广的优势,加强“走出去”企业的相互联系,抱团出海,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之间、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之间组建共同体,做到优势互补、共谋进退。设法搭上央企“走出去”战略,借船出海,拓展空间。温州民营企业要及早研究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相关标准,加快研发、生产,成为央企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国内设备、零件供应商。从产品“走出去”变成企业“走出去”,从单个“走出去”变成规模化“走出去”,从贸易“走出去”变成多元化投资“走出去”。

  从民间层面,我们应寻找挖掘保护温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遗址,宣传弘扬温商优秀历史传统及温州的现代化,让世界了解温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组织应该发挥侨乡华侨优势,踊跃参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文化的传播,推进经贸紧密合作,促进中外融合,提升“一带一路”的人文意蕴。

  【作者为温州市委党校教授】


浙江日报 深读·思想者 00010 温州人和“一带一路” 2018-04-23 7058426 2 2018年04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