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人文世界

卢乐群艺术馆在临海落成开放

笔下纳古今 馆中藏乾坤

  这是宝贵的书画艺术财富:2018年3月,卢乐群与夫人杨文京一起,将其书法力作238件、国画精品10件和个人珍藏的名家书画37件,共计285件精品无偿捐赠给家乡临海。

  这是城市文化的新地标。2018年4月20日,共计2400平方米的卢乐群艺术馆在临海落成开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艺术馆的启用,进一步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也增添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艺术之馆

书意空间开放兼容

  蓬蓬远春,风日水滨,碧桃满树,翰墨传神。

  置身于卢乐群艺术馆,犹如徜徉在艺术的海洋,观海之波澜,望山之嶙峋。其笔畅墨酣间,或似荒荒油云,浑沦一气;或如海山苍苍,气象万千。真草隶篆,精彩纷呈,蔚为大观,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感,回味无穷。

  卢乐群是继于右任、沙孟海、陆维钊之后走碑帖交融书法之路的第三代书家群中的领军人物。他的书作既有历史的、古典的高度,又富含强烈的时代创新色彩。从甲骨文到金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包括魏碑,所有的书法领域,各种书体,卢乐群都广泛涉猎。他坚持汲取民间书法中的潇洒逸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刚毅、率真、灵变。

  这个新落成的艺术馆集中展示了卢乐群全力创作的精品:既有气势恢宏的大字榜书、巨幅行草,也有清雅精美的扇面小品。从陶渊明《归园田居》、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到鲁迅《十年携手共艰危》、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对联、长轴、手卷,琳琅满目;古真、草隶、篆行,应有尽有。宛如一部中国书法长卷,从历史长河飘然而至。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1米长、5米高的巨幛《岳阳楼记》以其美妙、粗犷的线条直落人们的眼帘。前半段畅快淋漓,后半段细腻灵逸。卢乐群笔下的线条,在明确的势态中,微微表现出波动、曲折的形势,笔与笔之间,因势相生,所谓“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观之,莫不使人动容。

  人们在艺术馆里,还可以潜心研究卢乐群所书写的扇面小品。高古篆隶的笔法、笔意,同样可以融入“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明代尚神,清代尚质,现代多元且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书法中去。”在卢乐群眼里,时代特色,完全可以用意态高古、纯净雄强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卢乐群艺术馆也是一部浓缩了的浙江书法史。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书法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形成既守护继承又拓进创新的时代潮流。一些老书法家成为各个地域的书坛领袖。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书风。

  环顾卢乐群艺术馆,人们可以把握浙江书坛跳动的脉搏——作为浙江书坛的领军人物,沙孟海先生有一大批追随者,形成追求霸悍豪放的地域书风,姑且称之为当代“浙江书派”。众多追随者中,卢乐群卓然独立。他在学习继承自吴昌硕、沙孟海、陆维钊以来的碑帖结合风格的行草创作上,既与吴老、沙老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在当代中国书坛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当代“浙江书派”的一面旗帜。

  穿过艺术馆幽静的长廊,时光回溯到1942年,卢乐群出生在浙江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祖上是书香世家。受家庭影响,年轻时卢乐群酷爱书画,收藏了很多名人的字画。

  卢乐群的祖父在诗词书画方面造诣很深,常带他观赏台州各地的摩崖碑刻、名家门匾楹联,奠定了卢乐群的审美取向。1966年,卢乐群拜在他的第一位书法老师朱在勤门下。

  “著名书法家朱关田介绍我到杭州拜识沙孟海先生后,便为我打开了一片开阔的艺术视野。”卢乐群的学书之路,远取晋唐经典,近学沙、陆技法,学古不泥古,师今不盲从,逐渐形成豪放清朗的独特风格。

  1983年,卢乐群进一步收集整理近现代出土的殷墟甲骨、西域简牍、河洛墓志,以及马王堆帛书残纸,汲取书法营养。1985年,他在《西泠艺丛》载文,在当代书法理论界较早提出了从民间书法中吸收营养的主张:“民间书法潜在的审美内容,只有在今天才可能全面彻底地被认识和欣赏。”卢乐群在考察了汉、唐、宋到明、清、民国各个时期书法上的历史特点后提出,当代书法家应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寻求表现感情的新形式,要有潇洒、无雕琢、不经意、宽广、包容的审美意识。

  十余年中,朱关田先后多次为卢乐群书法集作序。他评论卢乐群的书法:“其笔墨酣间,或似荒荒油云,浑沦一气;或如海山苍苍,气象万千。不惑之后,思虑时见通审,意气也趋平和。‘退从涅槃得真如’,当其偶然命笔,逸笔草草,雄浑豪放处,亦常见有冲淡清雅之趣。”

  无疑,雄浑中蕴含着冲和与清雅,这正是“浙江书派”的精髓之处。

  “书法是关于人的事业,卢乐群先生的质朴、谦和、韧性,无疑隐含在他作品深处。”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邱振中看来,读取这一切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卢乐群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解读、引发我们探究的兴味。

  正如许多来到艺术馆的书家所感叹的:一支笔、一张纸,计黑当白,也计白当黑,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说,无非是一种艺术的造型与空间分割。可是,当你站到卢乐群书法作品面前的时候,枯藤老树的苍劲,高山飞瀑的奔放,长风卷云的舒展,还有荷塘月色的清韵,一起扑面而来。将大家的气度与风骨融入笔端,将不同的风韵与意境写在笔下,这或许正是卢乐群书法的生命力所在。

  小城大手笔,小城大格局。2015年7月,临海市委、市政府决定筹建卢乐群艺术馆,旨在加强优秀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弘扬临海文化精神,打响临海文化品牌,增添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新落成的卢乐群艺术馆淳朴、清秀、恬静,与这座小城相得益彰,与周围的绿意生长在一起。翠竹摇曳,鸟鸣蝉叫,落英缤纷,余香萦绕——其“一叶纳乾坤,脉里有阡陌”的设计理念,尽显无疑。

  “卢乐群创作时,喜用加厚生宣,执一管饱满的羊毫以浓墨写就。白色宣纸,质朴无华中更显精神。”设计师们说,卢乐群艺术馆的设计主调,秉承了先生的书法风颖:白灰的墙,大块面的透明玻璃,建筑在自然面前呈现出谦虚而低调的性格,目的就是要尽量突出其内部展示的作品。

  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根,一座城市的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卢乐群书写的“大哉台州”系列作品,将台州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假古诗词之意,书写出了“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台州人文精神。

  专家学者们由衷地表示,作为一个集展示、收藏、交流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台州卢乐群艺术馆的建设,有利于书法艺术的研习与传承,同时也丰富和延伸了台州文化的内涵,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

  卢乐群艺术馆,无疑将成为临海的文化新名片。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1 笔下纳古今 馆中藏乾坤 2018-04-20 浙江日报2018-04-2000005;7062434;浙江日报2018-04-2000011;浙江日报2018-04-2000013 2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