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文明气象 滋养乡村振兴
——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陆遥 通讯员 梁贵
春到江南。行走在浙江乡野,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村文化礼堂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盆景到风景……已成为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把文明乡风播进了农民心田。
自2013年起,浙江打造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一座座文化礼堂在浙江广袤的田野上悄然生长,让人们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连续6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将新增农村文化礼堂3000个。
穿梭于青山绿水之间,行走在白墙黑瓦之下,浙江农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根”就深扎在这一片精神文化的家园中。
由内而外,改变了乡村的“颜值”
恰如一阵春风吹遍,白墙黛瓦、绿树掩映的农村文化礼堂在浙江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绘成一幅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丽图景。
一座百年建筑、一家收藏了侨乡居民旧时家什的博览馆、一片画有淡雅粉墨画的外墙……走进温州市鹿城区七都街道樟里村,以文化礼堂为核心,形成了一派清新淡雅的江南水乡风光。
“樟发有香、传承历史铸成文化新地标,里仁为美、不忘乡愁筑就精神好家园”。眼前的古建筑至今已有129年历史。2015年,樟里村以此为基础建成文化礼堂后,这里已成为樟里村的“文化地标”和侨乡村民的“精神家园”,还吸引了30多家文创企业入驻。
“文化礼堂的活动可多了!大家每周都会过来转转。”村民们说,如今,樟里文化礼堂特设了讲习所、樟里词场、樟里书吧、樟里会客厅、百姓大舞台等功能性场所,樟里纪念馆还原了旧时村民的起居生活场景,成为返乡华侨体味乡愁的必到之地。樟里文化礼堂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入驻管理,将七都街道的6家文化礼堂划入共享圈,推动了“多堂合一,一堂多用”。
除了樟里村的这种改建模式,浙江建设文化礼堂还有新建、扩建等多种形式。各地因地制宜,建出特色,推动各种资源向文化礼堂集聚。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北望青山如屏,南领瓯江入梦。括苍龙脉环抱处,瓯江玉带舞升平……走在永嘉县瓯北街道珠岙村的乡间小路上,满眼都是秀丽的自然风光,村落依山而建、村容干净整洁,美丽乡村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珠岙村文化礼堂前,当地村民跳起了排舞。
让大家难以想象的是,这幢仿古建筑的文化礼堂,过去曾是一片又脏又臭的垃圾场。珠岙村投入200多万元,于2015年建成了这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场所。
珠岙村有着“温州童装第一村”的美誉,村里有童装企业220余家。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如今,珠岙文化礼堂集文娱设施为一体,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成了村民欢聚的首选场所。
2013年,我省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创新性地在全省部署建设集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916个,这些文化礼堂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逐步改变着乡村的“颜值”,丰盈着村民的生活和心灵。
润物无声,从“要我来”到“我要来”
近年来,一个新的文化现象正在浙江大地悄然蔓延:逢年过节,农村百姓最爱看的是自己村里由乡里乡亲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
今年春节期间,在全省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村民们用5000多场“村晚”迎来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一个个充满年味、农味、文化味的节目,记录着浙江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描绘着开拓与创新的发展蓝图。
台上的“主力”,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演员。如今,每逢文艺演出,许多村都能拿出一台完整的节目,舞蹈、独唱、小品、戏剧、腰鼓……从过去政府花大精力“送文化”,到现在农民自主“秀文化”,文化礼堂功不可没。
浙江文化礼堂融进浓浓的乡土内容。一支支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培养农村文化能人,让他们真正成为基层和农村文化的耕耘者。
“在文化礼堂,通过培训提升,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村风好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一位村支书说。如今,浙江农村传诵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多写一个字,少打一张牌;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一场演出,少一场纠纷。
文化礼堂建得好,更要用得好。为此,各地拿出“看家本领”,吸引老百姓主动走进文化礼堂,通过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文化浸润,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永康市推出“乡村小康学堂”,在全市开设书法培训班,以书法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引发各村村民踊跃报名;岱山县推行“群众点单”式服务,通过管理员和网络两种点单方式,让海岛群众在家门口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遂昌县推出广场舞沙龙送到乡和文化走亲等活动,激发百姓“亮相于舞台”的热情,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开化县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打造“老年茶馆”、“放学馆”和“手工作坊”,让大家在文化礼堂找到精神归宿……从“要我来”到“我要来”,村民不断增强对文化礼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效果怎么样?老百姓的口碑便是最好的答案。
日前,省委党校舆情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在线舆情中心,联合发布2017年度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全国影响力及口碑指数白皮书,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建成7916个文化礼堂,总面积相当于一个西湖;近八成浙江网民点赞我省文化礼堂的建设发展情况;在全国主要省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项目热度对比中,浙江热度值为96.82%,位居第一。
乡村文化,在此传承赓续
农村文化礼堂传承文化,留住乡愁,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为美丽新农村增添了光彩、凝聚了力量,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文化礼堂——我们的家”。
在这个“家”里,散落乡间的民间技艺、民风民俗、传统曲艺得以传承、发扬,敲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锣鼓。
诸暨市东和乡十里坪村文化礼堂依托老祠堂改造而成,黑瓦木檐,碎石铺地,古色古香。在这里看一出戏,犹如回到了老时光。“在这个古老的戏台表演我们传统的‘西路乱弹’,意境非凡。”“西路乱弹”省级传承人蒋桂凤说。
留得住历史,才能望见乡愁。海盐县通元镇育才村文化礼堂特设“圆木文化”特色展厅,以育才村民生活中常见的江南水乡圆木器具为主展品,萃集圆木器具二十多种;台州市黄岩区新界村文化礼堂开出“渡船纪念馆”,重现渡船场景,讲述村内一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渡口的故事。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原乡。千百年来,不少乡村之所以能保持古色古韵、乡风淳朴,就是得益于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滋养与浸润。
通过“文化礼堂+非遗传承”,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重点挖掘每个村固有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十七房村文化礼堂将十七房郑氏历史积淀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湾塘村和沿山村则分别围绕“渔乐文体”和“百果飘香”,突出村落文化底蕴;觉渡村的“觉渡老龙”和余严村的“泥艋船”等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而随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进驻,瓯剧、温州鼓词、温州莲花、永嘉乱弹、瑞安高腔、平阳和剧纷纷走进温州各地的文化礼堂。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厚植乡土文化,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
下一步,我省将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风清气正的文明乡村。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继续迈出踏实而又稳健的脚步。就让这些璀璨如星的农村文化礼堂播撒下精神文明的种子,将蓬勃的文化生机注入人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