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筑牢群众根基 破解群团改革难题

江干:架起联系服务群众新纽带

  筑牢群众根基 破解群团改革难题

  江干:架起联系服务群众新纽带

  张 留 桑 丽

  最近,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工作人员蒋超,时不时穿上红色马甲,变身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护河队的一员。像蒋超这样的志愿者,在凯旋街道还有3000多人,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在江干区凯旋街道群团改革中又化身为服务社会的一份子。

  更多的变化,随着江干区凯旋街道群团组织改革试点的推进不断发生。

  2017年7月,凯旋街道成为浙江全省唯一城市社区群团改革试点单位。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群团改革必须将服务群众上升为工作生命线的高度,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强劲动力。

  江干区凯旋街道推进党建带群建、区域化群建、群团共建,通过整合资源,以问题为导向服务群众,将群团改革推进得有声有色。

  抓手

  找准问题充分整合资源

  4月2日下午5∶30,小张下班后打开“华侨国际”公众号,找到白领充电栏目的“揾店”,在众多推荐的餐馆中,他与朋友挑选了一家最合心意的,然后直奔而去。“揾店”是华侨国际党建带团建、为青年人开设的贴心栏目,通过互联网搭建起一个服务平台。

  华侨国际位于江干区西子中心,这栋楼宇中80%都是青年人。如何更好地让职场青年找到群团组织归属感?2016年初,华侨国际成立团工委,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青年人紧紧凝聚在一起,成为江干区群团改革试点的一抹亮色。

  其实,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江干区也曾遇到过难题,最为典型的便是与群众脱节。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群团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凯旋街道聚焦“党建带群建、区域化群建、群团共建”,破除基层“四缺”困境,成为群团改革的抓手。

  “针对像华侨国际这样的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群团组织是否有能力引领、覆盖、服务好就是一大考验。”江干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说,所谓“四缺”,便是“缺人、缺钱、缺阵地、缺活动”。“缺人”即从事群团工作的人员少;“缺钱”即预算不够或相对分散;“缺阵地”即群团工作缺少载体;“缺活动”即受到老百姓欢迎的活动不多。

  如何强“三性”、破“四缺”?凯旋街道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在江干区和凯旋街道原有的党建载体、活动品牌上进行充分整合挖掘,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群团改革路径——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打破条线分割局面,进一步统筹协调区级、科学配制级工青妇科侨等群团资源,形成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

  伸手

  坚持需求导向走近群众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群团改革才能更好地走近群众。凯旋街道开展群团服务需求调查和专项活动调查,已向辖区企业职工、基层群众发放4800份调查问卷,收集涉及儿童服务、青年服务、老年服务等方面需求712条。

  然而,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伸出服务之手?凯旋街道通过建立健全群团组织框架,形成了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服务体系。

  横向到边。

  金秋花园社区是凯旋街道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社区,特殊的原因是该社区地形狭长,驻区的省市级单位、专业市场、个体户众多。“以前,我们社区与这些单位、市场基本没有联系,社区活动他们也很少参与。”金秋花园社区负责人说,变化就在2017年。群团改革试点工作开启后,金秋花园社区应声成立了工会联合会,目前已有会员单位197家。“比如一个花鸟市场算作一个会员单位,就有110个个体户,全都纳入进来了,这些个体户的需求,社区能第一时间了解到。”

  金秋花园社区只是一个缩影。依托区域化共建“同心圆”工程,凯旋街道建立了“凯联盟·同心圆”区域化党群组织架构,江干234家街道级“同心圆”,凯旋就占据42家,目前已共建项目85个。

  纵向到底。

  每周三,凯旋街道348名街道、社区群团干部,都会走进社区,听一听群众心声、问一问群众需求。这348名街道和社区群团干部,补充了党员干部的力量,被编组“进网入企”,面向职工、青年、妇女儿童、科技人才和归国华侨等群体,开展走访入户、座谈交流。自运行以来,已参与处置网格问题75个,解决率达95%以上。为保障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街道纪工委不定期对群团小组的走访进行专项督查,了解各组团的问题解决情况。

  这348名街道和社区群团干部,只是凯旋“网格小组”一个组成部分。借力“党建引领、双网双全”社区治理模式,凯旋建立了一个“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群团组织架构,形成了纵向到底的服务体系。

  握手

  服务对象变成工作力量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蒋超,在群团改革中,还被选为街道团工委的兼职委员。像蒋超这样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保行动中的“红马甲”不胜枚举。凯旋街道在群团改革试点中,通过文明养成、爱心互助、平安守护、生态环保、文化浸润五大行动,群众主动与群团组织“握手”,许多服务对象变成工作力量。

  有的群众在群团工作中,通过自身力量服务社会。今年2月13日,走进金秋花园小区,居民们拍手称赞的是8幢3单元加装的电梯可以用了。这是杭州首个贯通式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之所以用贯通式,与群团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前,一楼住户不愿意加装,主要是因为电梯遮挡了视线。”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妇联群团小组的一位成员了解后,第一时间将群众的担忧告诉相关单位,这才有了设计方案的更改,促成了电梯的成功安装。可以说,群团小组在这项工作上,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还有的群众在群团工作中走上管理岗位。为更好地体现群众性,凯旋街道已完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专兼挂”队伍配备,群团组织现有委员348人,人数较改革前增加31%,其中基层一线兼职人员比例达到80.2%。“像凯旋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圆满完成,就离不开很多群团力量的参与和助推。因为有了群团改革试点,凯旋的群团组织政治方向更坚定了、党群力量更强大了、作用发挥也更明显了。”江干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说。

  来自景芳集团的马云娟,现在兼任金秋社区总工会副主席,她这两天还在忙着向员工发放调查问卷,“群众工作群众做,借助群团改革试点,今后,我们这些兼职干部,要为中心工作贡献更多。”

  改革

  出发的必然使命的必达

  正如钱学森所说,“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复杂巨系统”,群团改革也不是某一家群团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江干区凯旋街道作为全省唯一的城市社区群团改革试点单位,能否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使群团组织回归“群众”本意,当是最大的看点。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把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成为一种必然。江干区凯旋街道拿出“1+3+8+N”的改革方案,探索出一种由内及外的改革逻辑,群团工作的整体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变在内部资源合理配置。群团改革中,完善组织设置是关键,即使讲上一万条的理由,解决问题还得先从自身下手。凯旋街道在原有活动和载体上进行充分整合挖掘,在资源条件有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协调和科学配制街道区域内工青妇科侨等群团资源,形成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

  变在协同运作充分加强。工青妇科侨等群团组织是“众星拱月”的外围组织,只有实现有机联动、深度融合,才能凝心聚力、紧跟核心。凯旋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群团组织框架,形成了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服务体系。

  变在改革思维转型升级。群团改革不仅诞生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全球化背景下,更在移动互联成为常态的信息化进程中,要实现组织、引领、服务群众,首先不能落后于群众。凯旋街道群团改革彻底转变行政化工作思维,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姿态,树立“伙伴”意识与合作理念,促进党组织与团群组织功能衔接,实现与群众关系共享共荣。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切实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就能始终同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汇聚起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为浙江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江干力量。

  (图片由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江干:架起联系服务群众新纽带 2018-04-09 浙江日报2018-04-0900003;浙江日报2018-04-0900005;浙江日报2018-04-0900004 2 2018年04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