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美丽乡村

我省谋划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行动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核心提示: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满足所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从现在到2020年,让低收入百姓同全省人民一道迈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浙江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当前,一些地方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挑战依旧艰巨,部分农村基础条件、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因此,在我省谋划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行动计划之际,回顾浙江特色帮扶道路、把握新时代新阶段特点,以及蹲点帮扶重点村、调研低收入农户真实状况和需求,十分有必要和意义。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的幸福乡村,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富裕是根本。

  近日,一个消息传来:浙江最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认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与此同时,省农办(扶贫办)等部门围绕乡村振兴“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正在各地开展深入调研,着手制定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年),力争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战。

  面向未来,在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迈进中,我省承诺“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正视现实,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低收入农户收入情况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有差距。

  当前,我省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回顾过去的经验、把握阶段性特点、客观分析问题,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低收入农户生活状况如何?如何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又将有怎样的政策和举措?

产业帮扶 撬动增收内生动力

  生机盎然的春天,“云和师傅”陈志伟正奔走在田间地头,教授低收入农户食用菌种养技术。

  元和街道麻车岗村村民钱财靠着他免费提供的养菌场地和技术,手把手指导、面对面教学,实现了增收致富,改变了人生际遇。而同钱财一样的低收入农户,近年来,陈志伟已经帮扶了1800人。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截至目前,云和县已有102名“云和师傅”成功结对359户低收入农户,让不少有劳动能力,但缺少资金和技术的农民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大山深处的庆元县张村乡,返乡青年带领留守老人将自然放养的土鸡、土鸭和兔子放到网店售卖,开启了“互联网+留守鸡鸭”计划,仅去年一年,就帮助全乡89户低收入家庭平均增收2000余元。一根网线将这里的生态优势尽情展现出来,给低收入农户带来机遇,也改变着乡村的面貌。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各地实践证明,必须发挥产业帮扶的造血功能,让低收入农户依靠内生动力实现自我发展,才能让美好生活可期、可得、可享。

  近年来,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机制,将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乡村新经济新业态融入帮扶过程,鼓励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组织低收入农户参加“农家乐”、“渔家乐”、传统手工业、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培训;出台专项政策,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具备一定基础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示范社、示范农场创建活动……

  蓬勃兴起的产业,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低收入农户铺展了新生活蓝图。据统计,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家乐、电子商务、来料加工等项目,带动了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23.6%。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但当下,一些地方认识不到位,认为我省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不必再讲了;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帮扶对象只剩下低保户,解决好他们的保障问题就行了。

  “低收入人群增收能力普遍不强,生活质量普遍较低,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需求依旧有差距。”省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要让产业帮扶持续发力,成为增收攻坚的‘主战场’,不断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愿培尽培”“能转尽转”,也成为我省下一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的基本原则。各地将通过落实免费培训清单制度,为所有具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农民提供多样化课程,低收入农户家庭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确保到2022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

民生保障 改善农户生活质量

  如果说,劳动使低收入农户获得生存的能力;那么,保障则为低收入农户的生活质量兜底。

  因病导致陷入支出型困难人群的比例较高,这是我省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认定中的突出现象。让大部分城乡居民都有些“犯愁”的看病治病费用,更是很多低收入农户心里“说不出的痛”。如何进行精准的医疗帮扶,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打消心中顾虑,共享社会民生发展的成果?

  在衢州、温州、丽水等地,一项由政府出资创立的“扶贫健康保险”,正为低收入人群撑起一道保护伞,也为当地“不许一户返贫”的承诺加了一道防线。

  低收入农户郑银海是柯城九华乡上清村人。2017年4月,他被查出患有大肠穿孔、破裂等病症,住院共花费约11.7万元。经过医保统筹和大病救助后,原本还需自负2.2万元,但因为参加了补充保险,他额外又报销了30%,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产业帮扶,让有能力、有条件发展的低收入农户能够致富;外部保障,则让暂时没有能力或条件发展的人不掉队。

  为此,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行动中,我省将进一步聚焦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等突出问题,稳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将因学致贫低收入农户的子女纳入教育救助范围,给予其相应的补助和支持;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优先改造低收入农户的危旧房,确保住房安全……从养老、医疗、教育到社会生活,低收入农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被一一满足。

  看得见的变化,也和全省各部门、单位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在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方面扶持相关。

  不久前,泰顺泗溪镇夹边洋抗震安居小区的摇号点人头攒动。240多户村民带着喜悦和期盼,早早地在门口等候,期盼着自己搬迁下山后的新居。

  去年以来,长年受台风、地震、山体滑坡等影响、地质灾害易发区占总面积96%以上的泰顺,进行了一场涉及4.5万余人的“生态大搬迁”行动,通过推进无区域生态移民区、15个抗震安居小区、18个乡镇异地避灾小区等建设,让长年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村民,在好地块住上安心房。

  与此同时,我省部署开展“除险安居”三年行动,要求以县城、中心镇、小城镇为主要迁入地,持续加大搬迁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搬迁农户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社会保障水平和救助力度,关系着低收入农户是否能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行动中,除进一步做好异地搬迁工作外,我省各部门还将加大对扶贫重点村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农村电影放映提升工程和广播电视无线数字覆盖工程;持续提高扶贫重点村宽带网络发展整体水平,不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城乡融合 打造共同富裕路径

  推进城乡融合,是浙江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带动低收入农户快速增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着力通过改革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不断消除城乡差别化公共服务待遇,重塑城乡关系。

  近日,66岁的景宁鸬鹚乡金岱村村民柳花惊喜地发现,从今年1月开始,她和3个儿子享受的低保救助金,已由此前的每月1744元提高到2432元。

  这得益于今年开始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一体化政策。2017年10月,丽水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全市实行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青田、缙云、龙泉等7个县(区)的最新低保标准从每月400余元提高到600多元。

  截至目前,我省84个县(市、区)已经实现城乡低保同标。

  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融合发展,打破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真正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绍兴,一项旨在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兴旺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已经开启,计划利用3年时间,吸引100亿元社会资本,实施1000个改造项目,激活10000幢农村住房。目前,柯桥区、上虞区9个乡镇11个村已先行试点。

  在嘉善,一个全新的以“县域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为主的“抱团飞地”模式,正在引导全县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以土地指标和资金入股,统筹布局“两创中心”,高质量建造标准厂房,从而吸引高科技优质企业入驻,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等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截至目前,参与投资的22个村不仅获得了每村30万元以上的分红,还通过项目引进、产业园建设等全面提升了村集体造血增收、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的能力。

  嘉善的经验,未来将在更多乡村上演。

  “党的十九大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再仅限于从乡村本身思考乡村的发展问题。低收入农户帮扶也不应局限于个体本身思考个体发展问题,而要着眼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大格局。”省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引导部分有经营性资产的扶贫重点村,通过清产核资、盘活资产、开发资源等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庄的带动服务能力,同时鼓励低收入农户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获得更多的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


浙江日报 深读·美丽乡村 00010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2018-04-03 6920712 2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