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静脉产业”
郑亚丽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那么,如何完成垃圾的正确归位、达成资源的顺利转化,其中功不可没的就是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又叫静脉经济、第四经济,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简单来说,静脉产业的主要功能就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将生产或者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经过加工,变废为宝。这样一个把垃圾转化为资源运用到生产系统的过程,正如将奔腾着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一般,所以就有了如此形象的静脉产业这一称呼。
为什么会出现静脉产业呢,这里面有两层绕不开的现实意义。传统产业一般是走“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路线,垃圾会随着生产而增多,这种线性生产模式的最终结果是废弃物的堆积,生产的持久性也会遭受现实阻击。再者,随着经济的繁荣之花遍开世界,有限的资源正被不断开采,怎样克服资源枯竭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面对资源的捉襟见肘和垃圾过剩的双面夹击,如何将传统产业的线性发展模式转化成循环经济,打通垃圾向资源转化的“任督二脉”就显得极为迫切。
放眼世界,静脉产业并不是一个新词。1997年,日本城市化率为78.42%,但仅生活垃圾的人均产生量就达1.11千克/天,垃圾问题迫在眉睫。也就是在这一年,日本开始批准建设国家级静脉产业园区来改变这一局面。在美国、瑞典、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上,静脉产业也都曾及时“出手”,在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废弃物大量出现的背景下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点燃经济新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保持连续近40年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正面临严峻的资源瓶颈和垃圾过剩的窘境。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由此可见,着力促进废弃物的转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已是我国大手笔擘画的看得见的生产蓝图,推进静脉产业既是经济规律,更是大势所趋。但于我国而言,发展静脉产业还存在着废弃物分类处置不明晰的问题。由于宣传推广不够普及、垃圾分类设施覆盖能力不足等原因,垃圾分类处理环节仍然存在“先分后混”现象,这就导致了垃圾资源利用不经济的问题。废弃物前端处理科学化,无疑能为静脉产业集聚发展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注入鲜活动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把速度放下来,把质量提上去,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是题中应有之义。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大力促进静脉产业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