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观点

“最多跑一次”改革
的实践创新和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并指出“地方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倡导的机关效能建设、政府自身改革的继续深化,是新阶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

“最多跑一次”改革

的实践创新和理论价值

沈 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并指出“地方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倡导的机关效能建设、政府自身改革的继续深化,是新阶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

  一、“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创新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基础上,对照“八八战略”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的要求,创造性提出的一项关乎全局的改革举措。这一改革对准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是浙江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重要创新实践,也是浙江将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块金字招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功实践,有力推动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特色发展之路,就是以探索政府治理现代化来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政府、市场、社会三大治理主体间不断寻求平衡和优化的过程。通过推进政府改革,把“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与动力,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的基础上完成系统跃升,实现了减权限权治权和优化服务的有机统一。这项改革使权力运行从处科股的“小循环”变成部门内部的“中循环”、跨部门的“大循环”,实现行政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使互联网、大数据与政务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迈向“数据政府”“智慧政府”;使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变革,部门职责关系进一步理顺,加快了机构改革步伐。

  “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实践素材。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根本建设,重点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关键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反映的是党在执政过程中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以及作风建设能力等。多年来,浙江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政府行政领域的体现,也是对过去管理型政府的根本超越。“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对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能力不足、担当不够、不作为等问题,对构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多跑一次”改革倒逼减权、放权、治权,有效推进了各级各部门真正实现从管理者的姿态转变为服务员的角色,全面推动了基层干部大力提升服务技能和工作效率,在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根除群众和企业办事“一直在路上”的沉疴顽疾,提供好全程、真情、精准政务服务上创造了诸多成功经验。

  “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实践路径。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企业经营中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本,政府在行政服务过程中就应突出以老百姓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从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以人民利益最大化来设计改革方案、优化行政流程、调配行政资源,推动政府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始终坚持了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需求导向,就是企业和百姓急什么、盼什么、缺什么,政府就着力改什么。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换位思考,从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切入,有效减环节、减流程、减前置、减时间。效果导向,就是通过改革提供高效率、高品质、高标准的政府服务,换来群众的好口碑、企业的好体验、发展的好环境。

  二、“最多跑一次”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理论内涵

  “最多跑一次”改革涉及政府治理、公共管理、地方政府创新等各领域工作,应群众需求而生、为解决问题而变,既植根于浙江近20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又在价值取向、流程优化、信息共享、力量整合等方面有了新的超越,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承诺,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蕴含的是观念革新,推动的是转型发展,是一场从理念、制度到作风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

  贯穿各领域的改革理念,体现了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压茬拓展改革广度深度的系统性改革思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更高地举起改革大旗,突出改革强省工作导向,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一方面,“最多跑一次”改革牵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是解决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难点”的关键一招。据统计,在省级单位已公布的958项事项中,年办件量在1万件以上的有77项,占事项总数的7%,主要集中在海关、检验检疫、国税、地税、人力社保、民政、工商等部门。“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要紧盯群众的需求,紧盯这些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什么事办得多就“办”什么事,什么事难办就下决心改变,通过花大力气打破政府部门间的行政藩篱,加大对行政审批流程的整合,加快部门办事大数据的建设与共享,努力“跑”出浙江发展加速度。另一方面,“最多跑一次”是贯穿各领域改革的理念,其核心就是以群众为本的理念、效率的理念、服务的理念、创新的理念、共享的理念以及放权的理念,等等。“最多跑一次”改革没有“局外人”,不论哪一个部门或单位,包括教育领域、医疗领域、社会保障领域,推进各自的改革,都应确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通过协同发力、攻坚克难,共同将浙江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

  凸显人民主体的改革评判,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的改革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最多跑一次”改革跳出了政府自身评判改革的局限,坚持“刀刃向内”,将改革的评判权交给了企业和群众,以群众省事不省事、服务便利不便利为政府服务的唯一标准,真正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画上句号,真正让群众和企业来监督改革、评价改革、推进改革,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衡量改革的成败得失。比如“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就实现了受理与审批分离、审批与监督评价分离,改变了过去部门自我受理、自我审批、自我评价的工作格局。可以说,对部门而言,“最多跑一次”既是工作要求,又是服务标准;对群众和企业来讲,“最多跑一次”既是诉求,也是监督部门服务的依据。最近的权威调查显示,“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满意率达到94.7%。

  从倒逼到自觉的改革路径,体现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破解难题中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多次强调,面对“倒逼”的客观现实,唯有变压力为动力,才能从“倒逼”走向主动。很多工作没有强有力的倒逼就难以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创新突破。“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倒逼型的改革。群众“事不好办”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审批事项多、审批部门多、审批环节多、审批程序不合理”,深层次原因是“服务型理念不足、部门利益博弈、改革动力不足”,究其根本是权力运行出了问题。“最多跑一次”旨在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时,能够少跑、跑一次甚至不跑,实现一次性办成事。这实质上是倒逼政府的减权放权、倒逼各个部门办事流程的再造、倒逼行政服务效能的提升、倒逼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倒逼厘清各部门权力的边界。从倒逼到自觉,逐步树立起改革的主体自觉、效率意识、共享意识、服务意识,真正优化政府供给,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

  标准化制度化的改革保障,体现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改革要持续深化下去、形成长效,必须形成不可逆的制度成果。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立足构建起规范的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制定省级标准《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对“减层级、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作出细化明确。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上升为工作制度。针对实践中遇到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问题,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并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比如,形成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的“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检查、一次到位”监管机制;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形成各项便民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的运行机制等。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确保该放的果断放下去,该管的坚决管起来,该创新的跟得上形势变化,该服务的认真服务到位,不断消除为民服务的“堵点”和“痛点”,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让“最多跑一次”实实在在落地。

  提升政府形象的改革效应,体现了坚持为民用权、恪守严以用权的改革基本准则。改革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放管服”改革的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增强服务,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等“衙门”作风。“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既是一场制度变革过程,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洗礼、作风锤炼过程。这一改革真正站在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角度看问题、重视被服务对象的感受,遇到问题时多把麻烦留给自己、多把方便留给群众,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一改革大力推动了政务公开,有效规范了各级各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使群众参与、群众评价、群众监督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各方面权力的运行更加规范有序、公平透明,对管住权力的“任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论研究

  今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报告》,并向全国复制推广。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强调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当前,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已进入深化攻坚阶段,在内容、形式、技术、制度、立法等方面都还有改进提升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推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改革。

  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攻关。理论的魅力在于关照现实。实践推进到哪里,理论研究就要跟进到哪里,并且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再总结、再提炼、再深化,从而指导新的实践。“最多跑一次”改革既创造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提炼;也面临着许多现实课题,呼唤着理论的研究解答。各社科研究机构和高校要设立一批应用对策研究课题,围绕如何破解难点堵点、如何理顺体制机制、如何协同推进改革以及如何科学界定各部门的权力、如何创新工作流程、如何真正打破“信息孤岛”等问题,集中进行研究突破。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等在去年联合举办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理论研讨会。今年要继续组织高层次的理论研讨会。

  深入开展蹲点调研活动。理论研究只有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研究的着力点,才会接地气、有生气。“最多跑一次”改革,现场在基层。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大学习大调研大练兵活动中,要组织开展百名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耕实践”调研活动,推动社科理论工作者到“最多跑一次”改革现场蹲点调研、走访座谈,撰写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推出一批有分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结合社科理论界“走转改”活动、高校“双百双进”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真正沉下身子、奔赴基层一线、深入改革现场,捧着一颗热心去记录、去研究、去总结,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请教,加深对社情民意的了解,把生动的改革实践反映上来,把实践经验成果挖掘出来。

  加大理论成果转化应用。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理论研究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当前,社科理论工作的难点和短板就在于成果转化应用不够,导致一些理论研究成果成了“书斋里的学问”“书架上的摆设”。社科研究单位和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立足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制度成果,转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广泛共识,充分发挥各类智库平台资政建言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将学术语言转化为大众话语,利用好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通过撰写理论、评论文章,开展多形式、多媒体的宣讲,切实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内涵、外延、目标、路径说清楚、讲准确,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有效传递下去,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最多跑一次”改革、参与“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推动改革的成果为更多群众所分享。


浙江日报 观点 00010 “最多跑一次”改革
的实践创新和理论价值
2018-03-12 浙江日报2018-03-1200009;6772317 2 2018年03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