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勇当探路者·改革看温州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

  叶小西 黄日聪

  采访对象:龙湾区

  改革话题:创新强区 争当改革先锋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意味着,龙湾区(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迎来了重大的国家战略机遇,为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添了更强劲的创新引擎。

  “创新强区”向来是龙湾重点实施的发展战略。以工业立足的龙湾人明白,只有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中抢占先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龙湾区在破解推进创新发展体制机制难题方面狠下功夫,以打造温州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举全区之力推进浙南科技城建设。

  截至目前,龙湾区(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内开发区排名已跃升到21位。

立足于“城”

全力开发

  2014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政府首次提出“温州、金华作为都市区的中心城市,也要积极规划建设科技城”。温州高度重视,积极响应,提出了建设温州浙南科技城的战略目标。经过近半年紧锣密鼓的考察、调研和论证,最终确定科技城选址温州高新区。

  围绕建设温州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龙湾紧扣建设时序,全速推进浙南科技城建设,初步构建“产、城、人、景”四位一体的科技新城雏形,扎实迈出了“三年初见成效”的坚实步伐。

  去年,浙南科技城规划范围内首个公共科创平台——“浙南·云谷”正式开园。龙湾区委主要负责人强调,龙湾区(高新区)将以“浙南·云谷”为支点,着重致力于大拆整促大建设、大产业促大转型、大创新促大发展,把浙南科技城打造为温州创新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温州高新区快晋位、大跨越。

  “浙南·云谷”一期建成投用,是浙南科技城加快建设步伐的一个缩影,赋予了人们对浙南科技城更多的想象空间。“浙南·云谷”通过大力发展众创经济,构建创新链条,发挥1+1>2的协同创新作用。同时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产业,打造温州领先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产业集群。此外,该园区还充分利用原有水系,塑造“湿地长廊”,高品质融入悠闲、舒适、精致的格调,打造街坊式魅力生活工作空间。

立足于“产” 全力盯引

  为鼓励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龙湾区专门出台资金管理办法,扶持对象包括: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特别是加快“机器换人”步伐的项目;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应对技术贸易壁垒、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等项目;淘汰落后产能等7大项目。

  该区加速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建设中国激光·光电产业集群、中国阀门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食品药品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并荣获“中国建筑电器产业基地”等“国字号金名片”,13个项目入选温州市级重点技改项目。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龙湾区(高新区)正在实施重点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打造激光与光电、新材料、航空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总部经济园,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和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该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15%。

  此外,该区还落实企业自主创新力提升,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培育计划,企业已从“要我创”向“我要创”转变。仅去年一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4家,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

  对接全市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部署,该区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激光光电、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行业龙头,加快招引境内外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及央企、国企、上市企业的优质产业项目。重点引入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链条型的产业项目,推动温州国际眼视光创新综合体等重点项目落地。

立足于“创” 全力集聚

  近日,温州首个“国字号”研究所——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一期建设工程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这个项目,对浙南科技城打造成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由中科院、省政府与温州市政府共同建设,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温医大具体承建,是温州市首个“国字号”研究所,也是中科院布局在浙江省唯一的医药健康领域研究所。一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08万平方米。

  该项目自2013年正式开始建设以来,已初步建立了先进的研究平台,组建科研团队16个,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浙江省“千人计划”11人,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64项。10个项目已开始进入成果转化,其中4个项目已总计获得近4000万元的创业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龙湾积极融入全省大湾区建设、全市东部沿海产业带建设总体布局,狠抓高新区进等升位,推动排名明显前移。该区将目光聚焦在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下一步力争新增科研机构5家以上,培育各类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40家以上。承接全市科创生态联合体建设,加快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浙南·云谷、高新区创业园、温州海创园三大差异化平台,推动温州生材所、温大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科研成果产业化。集聚一批基金及投资机构,力争资产管理规模超15亿元。

立足于“人” 全力引才

  发展信息经济,人才是关键。浙南科技城将目光锁定在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上。

  为了加快“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龙湾区出台了包括“1+6”人才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实施招才引智和人才培育工程,全面推进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其中包括高端人才引进奖励,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扶持,紧缺急需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引进,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人才住房政策贴补,人才公寓租赁等。

  引入“外脑”,服务企业,让“龙湾制造”向着“龙湾智造”转变。目前该区正在着力扶持的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生命健康、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不少企业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迈入了产业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

  科技创新需要“引才”,更需要考虑人才的集聚。为此,龙湾将人才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对标省“千人计划”产业园,在浙南科技城启动“千人计划”产业园创建工作。该区在人才政策方面,地方配套奖励最高增幅可达20%;优质的“千人计划”专家项目,能享受200平方米至2000平方米工作场地3年免租优惠政策或优先供地;出台相关政策对区内高级技术人才给予政府津贴;对重大项目,可“一事一议”。

  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温州博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温州泛波激光有限公司、浙江竟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研发企业和平台纷纷落户,龙湾成了吸纳和汇聚人才的“梧桐树”。目前,该区集聚高层次人才146名、高层次人才领衔项目65个,引育“千人计划”专家58人,高层次人才增量和总量均居温州市首位。龙湾区还通过实施人才“筑巢引凤”工程,加快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投用区人才公寓,目前已入驻人才425名。


浙江日报 勇当探路者·改革看温州 00017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 2018-02-23 浙江日报2018-02-2300004;浙江日报2018-02-2300006;浙江日报2018-02-2300007;浙江日报2018-02-2300019;浙江日报2018-02-2300014;浙江日报2018-02-2300029;浙江日报2018-02-2300009 2 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