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勇当探路者·改革看温州

改革驱动 培育“温州新动能”

  改革驱动 培育“温州新动能”

  周琳子

  采访对象: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改革话题:创新五大机制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温州全市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2%,创近5年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居全省第1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作为全省制造业大市的温州,如何激发新动能?温州市经信委的回答是:关键要靠改革推动、创新引领。

  近年来,温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通过“破”“立”“降”综合施策,改革创新五大机制,促进工业和信息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政策激励机制

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仅通过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实现西服的在线订制,7天后西服就会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简便易操作的定制服务,依托报喜鸟集团的“云翼智能制造中心”就可以实现。

  2017年,报喜鸟率先启动布局工业4.0智能化生产,结合“互联网+”推出了服装行业首个云体系架构,实现服装定制“个性化缝制不降低品质、单件流不降低效率”的超高生产目标。该集团日生产能力从600件扩大到1200件,生产效率提高五成,质量合格率达到99%,一年可节约人力成本约500万元,可节约各种损耗成本1120万元。

  坚持创新驱动,温州已开启智能制造新篇。围绕“一区四化”发展路径,温州制定实施新动能培育政策,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时尚化、证券化提升的支持力度。在创新研发上,仅温州市区企业的奖励2017年就可能破亿。

  同时,温州加快实施“两化”融合“登高”计划,推进1.5万家工业企业“上云”,正泰等12家企业入选省级“上云”标杆企业,总量均居全省前三。中广核俊尔等11家企业,被列入国家级智造示范试点。

  在系列激励政策助推下,温州新旧动能正不断接续转换。万控集团业务流程全部数据化,年生产能力从原来的16万台提升到23万台,交付周期缩短30%;康奈集团实现机器换人、柔性流水线改造、3D运用、电商系统和销售端信息化改造,研发制版效率提升50%以上;瑞立集团通过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单名员工日产能从1000只飙升到近4万只。

创新倒逼约束机制

打破制约转型坛坛罐罐

  走上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快车道,温州正不断铲除各类生产乱象的土壤,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

  温州市把“四无”和“脏乱差”企业(作坊)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决打破的坛坛罐罐,出台实施“四无”整治政策。

  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通过“关、停、封、拆、搬、改”等措施,温州全年共整治提升“四无”企业11.8万多家,其中关停取缔5.3万家。

  开展“零四无”示范区创建工作,温州已经创建13个“零四无”示范镇街、33个“零四无”村(社区、网格)。

  实施“四无”集聚点成片整治示范工程,对温州全市135个“四无”生产经营单位较为集中、安全和环境问题突出的集聚点,实施成片拆除整治,合计拆除非法经营场所约970万平方米,腾出土地约10700亩。

  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温州2017年共搬迁改造1249家,完成年度任务的124.9%。

  推进“僵尸企业”实现有序退出和市场出清,温州2017年处置“僵尸企业”43家,任务完成率排名全省第一。

  在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力度推动下,“四无整治”展现出“温州力度”:鹿城区6天完成双屿街道卧其涂村全村“四无”整治;乐清市大荆镇整体淘汰有30多年发展历史的铸造业,腾出土地829亩;苍南县宜山镇“四无”经营单位集聚村——梁宅村仅用了3天基本拆除完毕。温州整合利用拆后土地资源,加快推进工业项目落地,腾笼换鸟进度不断加快。

  坚持绿色发展,温州还积极推进企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万元GDP能耗2017年前三季度下降3.8%,下降幅度全省第一。

创新平台建设机制

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集聚地

  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是温州工业发展的活力所在。为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空间问题,温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两轮“小微企业创业园(简称小微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至今,温州全市共规划建设小微园130余个,总占地面积约2.8万亩,厂房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新路子。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温州全市新增供地3833亩,新开工小微园23个,新竣工367.8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926家,新增产值248.95亿元,均居全省第1位。

  为促进小微园成本更合理,融资更便捷,配套更完善,温州打出小微园政策“组合拳”,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联建、龙头企业牵头、工业地产开发等创新方式,打造全省一流的小微企业发展平台。

  成本价格方面,通过“四限一摇”,即限房价、限转让、限自持、限面积、摇号销售,稳控小微园市场,小微园土地出让价较调控前下降40.1%。

  融资方面,引导各商业银行创新项目开发贷、厂房按揭贷、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全年银行机构支持小微园贷款约57亿元,向园区企业发放厂房购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约32亿元。

  配套方面,新建园区内配套创新服务平台14个,公共食堂25个,商业服务中心16个,物流中心5个,并在万洋小微园等有条件的园区开展智慧云建设试点,探索园内人、车、物的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2018年,温州还将继续打造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梦工厂”,计划再建设提升100个小微园,新开工小微园10个以上,新增竣工面积超300万平方米。

创新企业服务机制

构建更优发展营商环境

  体制机制和资源要素难题,是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为有针对性地破解,温州深入开展“十百千”助企服务活动,由市县领导领衔督办,十大专业服务组现场协办,3200名助企服务员蹲点承办,实现个性难题对症化解,共性问题系统破解。

  2017年温州全市排查梳理的3824个企业难题(项目),已成功解决销号3775个,化解率达98.72%。全市新增百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14家,亿元企业193家;新增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2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2542家,均居全省第一。

  “企业家往往在政策解读、手续办理等方面比较薄弱。一对一驻企服务解决了我们对接信息不准确、办事难的问题。”红旗集团电力金具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王春余说。此前,这家企业厂房分割曾遭遇难题,由于资金投入大,企业发展发生巨大危机。挂钩联系的助企服务员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各部门,经过多方努力,让企业走出困境。

  坚持问题导向的同时,政府主动作为为企业减负。近年来,温州市经信委等部门细化省市降本减负各项新政,完善企业减负体制机制,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而今,项目能评初步实现“一次不用跑”,“零地技改”等审批全面提速,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众创空间等税费减免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明显下降,用地、用能、融资、物流等生产经营成本全面下调。

  2017年,温州减轻企业负担122.4亿元(不含出口退税),减负力度居全省前三。

创新企业评价机制

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水平

  温州于2014年率全省之先开展“亩产论英雄”,构建以亩产效益为核心,涵盖7个方面指标的企业资源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温州全市4689家规上企业和用地5亩以上的规下企业已全部纳入评价范围,鹿城、瑞安两地还将用电10万千瓦时以上规下企业囊括在内。2017年,温州全市企业综合评价县(市、区)覆盖率、评价结果公开公示率、规下企业参评率均达100%,均列全省第1位。全市1205家企业跻身浙江省“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第一档企业,其中乐清市占305家,数量居全省县(市、区)第2位。

  温州通过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完善实施资源要素配置差别化政策。对评价结果列入第一档的A类企业,各方面大开绿灯;对综合评价末档的D类企业,依法依规实施整治倒逼。2017年,全市为A类企业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9054万元,对C类企业征收差别化电价3259万元。

  资源要素配置差别化政策实施的效果正不断显现,有效刺激温州全市工业亩均产出效益水平提升。省“亩均论英雄”绩效报告显示,温州市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155.9万元/亩,列全省第1位。2017年亩均产值663.21万元、同比增长22.2%,亩均税收32.035万元、同比增长33%。


浙江日报 勇当探路者·改革看温州 00013 改革驱动 培育“温州新动能” 2018-02-23 浙江日报2018-02-2300004;浙江日报2018-02-2300007;浙江日报2018-02-2300008;浙江日报2018-02-2300012;浙江日报2018-02-2300026;浙江日报2018-02-2300016;浙江日报2018-02-2300024;浙江日报2018-02-2300010 2 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