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山鉴水梦里延
高利华
日前,当我收到钱建民即将付梓的旧体诗词电子稿《稽山诗草》时,确实有些震撼。打印出来,厚厚实实的一本。前有温州籍著名学者黄世中教授和钱志熙教授作的序,还有作者自叙创作缘起的《稽山诗话》,连同自选的203首诗词,文本达23万多字!这等规模,岂能一蹴而就?
钱建民坦言正式从事创作的时间并不长,年届五十“始结诗缘”,还说:“可以肯定,如果不到绍兴工作,我这辈子是不会去写诗的。”(《稽山诗话》) 这些话说得非常朴实,却让人动容。
因为一个城市而开启诗歌创作生涯,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这样的事,发生在绍兴并不奇怪。绍兴山川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历史上名重海内,“士比鲫多”。这方灵性的土地,曾经孕育过多少文人墨客,也因文化昌盛而吸引多少诗人千里向往。可以说,绍兴与诗歌的渊源不是一般的深,历史上对绍兴情有独钟、为绍兴讴歌的诗人不是一般的多。
这个,我们可以从2008年所赋《履新感怀》(其三)诗得到很好的印证:
历代绍兴毓圣贤,江南福地脉伸延。厉兵秣马寻机遇,擂鼓击潮冲在前。
作者初来乍到,内心深处的“诗心”,马上被绍兴这方诗情沃土包围了,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灵气和山川之美的地方,没有理由不诗情激荡:“被浸淫在诗词的海洋中,各处景观、文化古迹以及各个历史故事往往都‘堆积’了大量诗词……”(《稽山诗话》)。
关注社会治理及其社会价值,始终是诗人的神圣使命和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主题。为事、为时而作,有兴观之雅,有言志之义,以诗词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当代发展,正是诗集《稽山诗草》最具特色的地方和价值所在。
《稽山诗草》分“任越州”“观神州”“访五洲”“忆温州”“居杭州”五个板块,概述了从“任越州”到“居杭州”十余年间的主要事件。诗集的编排,不限于以时序编次,主要按地理空间分类。因此,“越州”“神州”“五洲”“温州”“杭州”在空间上相对独立,但在时间上又有交叉。“越州”是作者创作的起点和重心所在,“神州”“五洲”则是工作、交流足迹所到之处,可以看作是“越州”事业的空间延伸。温州是作者的故乡,杭州则是后来定居的地方。作者把“任越州”“观神州”“访五洲”置于前,“忆温州”“居杭州”置于后。前者以“越州”为立足点,以“神州”“五洲”为半径,抒写纵横开阖,空间感强,风格激越豪迈;后者以亲情、友情和乡愁为支撑点,作品温润细腻,风格趋于平实,前后各具特色。
“任越州”显然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事业和使命。作者回望在绍兴留下的足迹,字里行间蕴含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因此作者把他的第一本诗集取名为《稽山诗草》,以表达他对稽山鉴水的一份眷念。
作者是个有心人,善于在工作中汲取诗料,在习诗中记录时事。在任职绍兴期间,但凡重大事件都有诗相伴,有诗为证。如《嘉绍大桥》三首:“筹划十年奔走中”“待观天堑架飞虹”“汹涌海湾飞大道,越史新章”分别记录了获批、动工和架通三个时段的感慨;《感怀》二首:“且择高新追列强”表达了袍江、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喜悦。其他如《迎恩门街区改造有感》“为改民生抢旦夕”,《小舜江引水入城工程正式运行感焉》“四年缵禹新功立”,《重建水城感怀》“山阴道上河湖贯,鉴水船中店宅通”,《新昌江治理感焉》“协力治江除隐患,清泉再现喜鱼翔”等等,这些曾经是绍兴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十分熟悉、记忆犹新的大事实事,都成为作者吟咏的题材意象,定格在作者的诗集里,并融入到城市发展的愿景中了。
在这类纪事诗中,歌咏城规颁布和区划调整成功的两组作品特别铿锵有力,最具气势。
试看《渔家傲·城规颁布有感》:
师过投醪情更切,军中浩气冲天阙。胆剑精神回我越,谋已决,旧城还旧新城崛。曾领风骚江与浙,大车小马心悲血。禹殿越台吟壮烈。歌渐彻,绍虞合和洪声接。
《区划调整成功感赋》二首(其一):
磨剑焚钢七载擎,天时地利我相迎。各方借力人为事,共劈藩篱筑大城。
作者用黄钟大吕,用激情和担当谱写了绍兴大城市建设的篇章。
《稽山诗草》的诗是有温度的,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担当。品读这样的诗,也是对作者曾经“激情燃烧”岁月的一种共鸣。
《稽山诗草》的作品主体意识都很强,即便是登山临水之作,落笔也不同寻常。如《辛卯冬十一月偕汪、宣诸兄登山》:
寒日重登东白山,巨峰千米笑中攀。崎坡为毯风为伴,抱得盈怀豪气还。
以坡为毯,以风为伴,以自然为宾客,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稽山诗草》还有一部分语涉文化交流传播,表现亲情、友情和乡愁的作品,清新细腻,十分耐读。
《与欧登塞绍兴结好20年感怀》:
古老庭园果实新,廿年结好谊犹珍。举杯今夜听长笛,共话前程酿酒陈。
这首2010年在欧登塞的庆祝晚会上所作的诗,由丹麦音乐家为之谱曲,丹麦圣安娜合唱团演唱,成了友好城市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我看来,创作诗歌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发乎情,对人、对事、对物有感觉,有感情,有创作的冲动;二是言之有物,有事业,有使命,有情怀,有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有了这些,即便我们的诗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还可以在诗中修行,不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创作的开悟。相对于我所熟悉的当代诗歌领域,我还没有读到过这样一本,与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此紧密关切的诗集。特有的立足点、独特的经历和情怀,使得作者在与城市结缘的同时,也与诗结缘。无意为诗人,却用诗笔展示了这个城市的深厚文化和当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