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化

杭州民俗画家吴理人用画笔留下即将消逝的文化印记

绘尽民居四十载 运河风情入画来

  江南雪,轻素剪云端。借着雪景的天时、运河的地利,中国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不久前又提笔完成了一幅湖墅八景之一“寒潭雁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大运河(浙江)文化带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大运河(浙江)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吴理人以一支不辍的画笔,描绘运河两岸最烟火的市井巷弄、最寻常的百姓人家。

  40多年来,他以大运河为主题陆陆续续创作《湖墅八景》《祥符花朝节》等画作。《运河杭州风情》《运河南端市井荟》《画说运河》系列连环画等几十本有关杭州乡风民俗的画册书籍先后出版。为声援大运河申遗,他2007年更是自费带领团队,沿大运河一路北上实地考察写生,耗费一年多时间创作《京杭大运河民俗风情全景图》,勾勒钱塘里巷风情古韵。

  一朝艺成岂偶然。吴理人原本主画山水,不通民俗。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他才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人渴望了解中国,可我们能够给予的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杭州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拆了许多老城建筑。

  走得再远,也要记得来时的路。吴理人将对文化逝落的“忧心”,付诸于追逐历史的“痴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每天带着馒头,骑着自行车,背着画具,穿梭在杭城各个旮旯角落。在墙门里画老房子时,住在那里的居民甚至怀疑他是小偷,后来听说是来画他们住的老房子时,才热情地端凳子泡茶水,肯讲述老底子的故事。吴理人称呼自己是个“苦行者”,“只要手上画笔在动,我就听不见外面的声音,甚至忘了吃饭。”

  2002年,吴理人的第一本书《钱塘里巷风情》终于付梓出版。这本首次记录杭州5个老城区街巷风情的画集,先后被列入浙江省地方文献史料、杭州年鉴和中国方志,并被国内外诸多国家的大学图书馆收藏。当时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题字赞叹:“所有的画家都在为题材发愁,你却选了民俗这个宝库,以后不愁没东西画!”

  每一代人,都有着不同的乡愁。它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

  吴理人脑海里,至今记得一幅动人的画面——许多年前,一对从法国回杭州出席文化艺术研讨活动的老夫妇,在翻看他的《运河杭州风情》书时,激动得几乎流泪,连称“没想到在此感到没有白回来一趟”。他们在画中看见了本以为无法再见的老家“福海里”。这条80多年前曾经繁华的小巷,如今已难觅踪影。

  赞美虽好,吴理人却心有忧虑。“老人一个个走了,也把很多故事带走了……”多年前,他与同为杭州人的中国著名戏剧、曲艺评论家沈祖安因为“乡愁”结为忘年之交。之后,两人总是相聚闲聊“老杭州”。经常是沈祖安边说,吴理人边记。而在不久前的一次上门拜访中,他得知,沈祖安因为老年病双眼几近失明。那次见面,尽管老人的思路与语言依旧清晰,但浑浊的目光却不再拥有光华。

  同样,研究民间文学几十年的浙江大学教授、民俗学泰斗吕洪年也已年迈。他一边积极为吴理人即将出版的新书《运河南端民俗的图志》的文字进行主审,一边感叹“这可能是我做的最后一本史诗般的大书了”。

  文化坚韧,可以以精神的形式流传;文化也脆弱,一旦丧失了物质的载体,后人也只能“照猫画虎”。

  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阵阵涌来。吴理人以运河文化志愿者为名,筹集基金,用自己画作销售额的一部分组织高校师生共同为“老杭州”们整理口述史;他将工作室办在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现场作画,义务为游客讲解运河文化;他开公益讲座,经常预告一出,没两天就满员;他开免费的美术指导班,每周一边教孩子画画,一边和他们讲述爷爷奶奶辈的故事……

  乡情将伴笔耕老。黄宾虹曾说:“中华民族所以翘然于大地之上,而精神浩然长存者,惟其艺术之独特。”吴理人以对杭州运河的情感为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信念为砚,用大半辈子时间研磨丹青人生。

  痴心民居君绘尽,钱塘旧貌赖长流。他相信:历史启明未来。脚下的土地不仅承载了过去,也将书写更为美好的愿景。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9 绘尽民居四十载 运河风情入画来 2018-02-02 6495802 2 2018年02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