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一代代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多彩南泥湾

  延安南泥湾镇南泥湾村85岁的张金龙老人家里,珍藏着一张父亲刘宝宰和战友的合影。张金龙说,照片是传家宝,不仅让他想起父亲,更能让后人记住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岁月。

  黑白照片是无声的,可透过影像,那个热气腾腾、热火朝天的南泥湾扑面而来。

一代代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多彩南泥湾

本报记者 何苏鸣 李震宇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歌曲《南泥湾》

  1940年代

  红色南泥湾

  “一把锄头一枝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战歌嘹亮,意气风发。

  1941年春,为克服解放区面临的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奉命开进南泥湾。

  跟随担任三五九旅九团九连连长的父亲刘宝宰,年幼的张金龙来到这片荒凉的黄土地。印象最深的,除了“没吃、没喝、也没地方住”的困境,还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句口号。

  那时候,粮食不够吃,就用米糠、野菜充饥;没有窑洞住,就用树枝搭草棚;没有鞋穿,就自己动手编草鞋。张金龙说,对还是个孩子的他来说最光荣的事,就是去给驻扎在当地的三五九旅战士送饭。“他们吃完饭歇几分钟就继续干活……作风特别好!”

  南泥湾也用自己的沃土为大家带来希望——大生产运动的第一年,全旅战士就解决了吃穿问题,第二年起,实现了“耕一余二”,还在陕北高原种出了江南水稻。

  “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歌声里,道不尽陕北江南好。

  “虽然春风刚从坡上吹过,山沟里已是花开树梢绿”

  ——民歌《黄土情》

  1990年代

  绿色南泥湾

  饶是“好江南”,也有“成长的烦恼”。

  上世纪60年代,部队已经离开,村里的百姓为了多些收成,一哄而上到山顶挖地,各自为营,“收成倒是没啥增加,却把山上的植被都破坏了,一下雨,黄土就和着雨水一起往山下冲,经常连村道都淹没了。”张金龙的老伴侯秀珍在村里住了60余年,回想起那段日子,她不停摇头。

  怎么办?还是那8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侯秀珍说,上世纪90年代末,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南泥湾人开始向漫漫黄土宣战:舍弃坡耕地,每个村民分到2亩高产稳产田,在缓坡区精耕细作,“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亩产达到800斤;灶口烧柴也退出历史舞台,全部改成沼气池;坡上散养的羊群也不见了,它们被圈养起来,有了专属的牧草和饲料。

  不仅如此,全村上下都被动员起来种树栽绿:先在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村庄周围、城市周围退耕还林,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下来,基本农田人均达到两亩至两亩半的地方也退下来,已经形成主导产业的地方跟着退下来……“现在,全镇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7%,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侯秀珍说。

  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改变。22年前,侯秀珍在家门口拍了张照片,背景里满是荒山;就在去年,她在同一个位置又留影,满屏绿意。

  “撸起袖子干起来,新时代亮出新的姿态”

  ——歌曲《歌唱新时代》

  2010年代

  彩色南泥湾

  4年前,从小在延安市区长大的周盛面临一个选择:继续留在市区,还是去南泥湾工作?

  到南泥湾去!到爷爷战斗过的地方去!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如今已经是南泥湾镇副镇长的周盛依然激动,“我的爷爷是三五九旅的一名战士,我是从小听着南泥湾的故事长大的,对我来说,这里是我的根,我应该为它的发展出力。”

  周盛赶上了好时候。

  近年来,南泥湾开始主打生态旅游,这让周盛和所有南泥湾党员干部充满再次创业的激情。现在,近两千亩曾经的稻田经过精细设计,种上了百日菊、香紫苏、鼠尾草、向日葵、荷花,季季有花,处处有景,“色彩斑斓。”周盛用上了自己觉得最美的词。

  不仅如此, 2017年6月,延安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在小镇规划中,红色教育培训区、居住及服务区、红色文化核心区、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行政功能服务区和陕北江南风貌农庄区六大功能区域,将形成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平台。3年到5年之后,这里将成为中国革命圣地、红色旅游目的地、中国红色体验式培训示范基地和黄土高原农垦生态旅游基地。

  “小镇的开发,为南泥湾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每一位南泥湾人,更应该发扬南泥湾精神。”周盛说,在他的眼中,南泥湾是历史,更是未来,在这片土地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生生不息。

  红色、绿色、五颜六色……南泥湾,已经不是那个南泥湾;南泥湾,依然还是那个南泥湾。

  ①冬日里的南泥湾白雪皑皑。

  ②位于南泥湾镇的陕西省安居工程。

  ③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如今全镇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7%,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本报记者 李震宇 拍友 周盛 摄


浙江日报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00010 多彩南泥湾 2018-01-30 浙江日报2018-01-3000017;6480277 2 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