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省两会特别报道

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

厚植创新力 锻造新优势

  过去5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0.3万件”“高新技术企业从5008家增加到11462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从5574家增加到40440家”……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仅从这一个个数字背后,就可以感受到之江大地上的创新热度。

  面向未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连日来,围绕“科技创新”这个话题,代表委员们谈问题、提建议、献良策。

  做大创新产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们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新产品研发,这笔投入看似并不大,但产出的效益是惊人的。”第一次参加两会,省人大代表、亿田智能厨电营销中心市场设计部经理柳慧兰对报告中多次提到的“科技创新”感受最为深刻。

  近年来,亿田智能厨电相继建立了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和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联合各大科研院校打造研发平台,利用新技术不断研发出更智能、更高品质的集成灶新产品。2017年,公司产品销售开始“大爆发”:集成灶产品年销售回款率增长超过80%,产品市场占有率从8%提高到12%,产品附加值平均提高了30%以上。柳慧兰代表觉得,“秘诀正是不断进行创新”。

  对于科技创新,省人大代表、浙江中南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吴建荣也有着相同的体会。近年来,浙江中南控股集团把VR、AR等前沿科技应用到动漫产业中,通过体验拉动消费,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创新,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吴建荣代表说,接下来,中南还要抓住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的机遇,顺应“新消费”群体的精神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将动漫IP与食品、玩具、童装、婴儿用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推动文化产品全产业链消费。

  创新驱动,企业唱好主角,政府要搭好台。省人大代表、温州市瓯海区区长王振勇明显感觉到,这几年温州企业创新氛围越来越浓了。就拿瓯海眼镜产业来说,自从2017年出台眼镜产业10条新政后,企业家信心倍增,也更愿意潜下心来在研发上下功夫,企业订单越来越多,瓯海眼镜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越叫越响了。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大新经济培育力度,这让我们格外振奋。”王振勇代表说,目前,瓯海区正加快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快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孵化,组建精准医疗与体外诊断、新能源材料等五大公共研发中心,帮扶企业在生物材料、柔性电子等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增强源头创新

  两会期间,记者注意到,不少代表委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浙江的源头创新能力。他们认为,与浙江“两个高水平”的要求,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来看,浙江基础研究还存在着短板。

  “基础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大科学装置缺乏,源头创新供给不足,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成果不多,有高地无高峰,之江实验室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成立的。”省政协委员、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表示,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打造的省内最大创新平台,之江实验室重点聚焦网络信息与人工智能两大领域,将主要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研究。“这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浙江担当,也是补齐浙江基础研究、大科学装置不足的短板。”

  “基础研究作为一个国家、地方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科学布局,存在投入大、风险高、显效慢等特征,所以社会资本较少进入,这需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对此,袁继新委员建议,除了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搭建创新大平台外,还需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体系。“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科学家投身基础研究,使他们心无旁骛潜心科研、体面生活,产生更多原创性成果。”

  重大创新平台是创新力量的供给源头。在政府工作报告“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这句话下面,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章一文特别用签字笔做了标注。在他看来,之江实验室、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新园区等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对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今浙江正努力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发展,加快之江实验室、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新园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的建设,目前还在积极争取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的就是补足基础研究的短板,拉长创新平台的长板,利用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来推动浙江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个机会,我们一定不能错过。”

  集聚创新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创新型人才更是浙江发展的重要资源。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我省要力争引进100个“国千”“省千”创业创新团队。

  “这让我们科研人员备受鼓舞。”省政协委员、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孙晓安也是一位“国千”专家。两年前,孙晓安委员从美国的实验室回到杭州未来科技城,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系统,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孙晓安委员还在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视觉系统的研发。“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我有信心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突破技术瓶颈,力争取得更多的技术成果。”

  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发展政策,初步构建了汇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的制度体系,人才政策的创新力、竞争力不断增强。以孙晓安委员为代表的“海归”带着技术回到国内,成为我省各地争抢的人才。截至2017年底,我省已创建的6个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区集聚“国千”人才177名、“省千”人才106名、落户海归项目414个,产值和税收同比分别上升23%、25.8%。仅杭州未来科技城目前就集聚了26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实现税收近200 亿元,年均增幅达66.2%,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增长最快的承载平台。

  人才聚,产业兴。“人才协同创新带来的聚变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王振勇代表说,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瓯海还构建出科技成果+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四位一体”的转化链条。如今,位于瓯海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升级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2家入园企业在这里“长大”,并转化出200多项研究成果。“未来,我们还将深入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瓯越英才计划,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推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在瓯海落地生根。”


浙江日报 省两会特别报道 00005 厚植创新力 锻造新优势 2018-01-29 6471726 2 2018年01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