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小目标”和“大目标”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将“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向纵深
本报记者 李攀 金春华 袁华明 沈晶晶 王璐怡
会场外,风雪交加;会场内,越“跑”越热。连日来,代表委员们每每提及“最多跑一次”改革,脸上无不流露出喜悦和骄傲——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报告》,浙江的这项改革获得中央深改组点赞。
改革无止境,创新无穷期。翻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多跑一次”高频出现,释放出浙江更加坚定的改革态度: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向纵深;描绘出更加清晰的改革目标:“最多跑一次”改革,必须贯穿到政府运行各环节,渗透到经济体制改革各领域,延伸到社会治理各方面。
深入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小目标”和“大目标”如何实现?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谋划策,建言献计。
激发澎湃动力
“厉害了!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获中央深改组会议关注和点赞”,省两会间隙,喜讯刷爆了代表委员的“朋友圈”: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等地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投诉举报难等问题,从优化审批流程入手,推动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我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身为企业家,省政协委员、浙江盘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宁深刻感受到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所带来的便利,“过去企业注册登记,少则几周,多则数月,现在一天就能办结,‘最多跑一次’跑出了浙江发展加速度,跑出了群众满意度、幸福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年多来,浙江以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的勇气,一次次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既做好顶层设计,又将改革落到实处。全省“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办事群众满意率达到94.7%——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组数字衡量出群众和企业最真实的获得感。数字的背后,凝结着改革者“跑”出的脚印和汗水。
作为改革的直接参与者,省政协委员、台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何晓霞记得“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出时,有人认为要求过高,不可能实现,一旦提出了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面对群众和企业的迫切需求,浙江依然选择迎难而上,最终以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对“不可能”给出响亮回应。何晓霞委员说,事实证明“最多跑一次”改革牢牢把握住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和改革规律,获得中央深改组点赞表明改革高度符合中央精神,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浙江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凡为过去,皆为序章,改革永远在路上。面对点赞和掌声,代表委员们没有丝毫沾沾自喜之意,大家表示“最多跑一次”虽已破题,但绝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懈怠意识和改革无法深化拓展的消极态度。
全覆盖广延伸
“最多跑一次”,整装再出发!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向纵深。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省人大代表、诸暨市枫桥镇党委书记金均海拿出自己的身份证作为“开场白”:“坐公交、拉证明、取工资……诸暨本地居民现在仅凭一张身份证就能轻松办成很多事。”去年诸暨在全省率先开发“一证通办”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居民电子证件信息数据库,市民凭一张身份证就可办理从出生到死亡的绝大部分涉民事项,其中138个事项凭居民身份证就可以完成办理,209个审批事项也可以使用该系统。今年,诸暨在“一证通办”系统基础上,全面实现市镇村“三级联动”,实行“城乡通办”,同时将积极推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码通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底前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实现“一次办结”。金均海代表认为,目前,全省“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只要找对方向,下定决心,“一次办结”全覆盖的目标也能够力争实现。他建议,浙江要全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全面推行村代办制,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最多跑一次”全覆盖,优化空间布局,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努力做到办事少出村,办事不出镇,办事解决在家门口。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坐标轴上,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一次办结”是横向目标,纵向目标是要将改革贯穿到政府运行各环节,渗透到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
省政协委员、巨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仇建平认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全面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向纵深的必然,也是改革的初衷,对政府自身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的企业已经感受到深化改革带来的红利。去年,巨星科技以8.6亿元人民币成功并购美国一家百年工具企业,“在发改、商务、外管等审核部门协调下,我们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审批,比过去缩短三分之二。”
破难点通堵点
改革就是要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办什么事烦,就把什么列入改革的范围;群众办什么事难,就把什么纳入必须解决的范畴。
“最多跑一次”改革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好吃的“肉”都已经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来自衢州的省政协委员田俊以一个生动的比喻,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最多跑一次”要赢得最后的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就要不断聚焦热点、打通堵点、突破难点。
以企业反映强烈的投资项目为例,由于涉及部门多、环节多、时间长,这一事项一直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最难啃的“骨头”之一。田俊委员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全面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列为今年的改革目标。
当前,衢州通过实行联合测绘、核审分离、线上办理等举措,全面实现了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最多跑一次”,企业不必再“推着小推车跑部门送材料”,综合验收总时长由3个月压缩至1个月内。“不突破这些难点,改革就有可能面临‘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局面。”田俊委员说。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次刀口向内的自我革命,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需要苦干,也需要巧干。数据孤岛现象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启动以来长期存在的一大堵点。去年8月,杭州启动“数据归集共享”大会战,截至今年1月5日归集了59个部门近293.6亿条信息,市民办事不再遇“堵”。
省政协委员、杭州市审改办主任林革总结杭州的经验后,建议深入推进政府运行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更多政府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这就需要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浙江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移动办”,全面提升“一网通办”和“移动办事”水平。
小支点大力量
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看成一个系统工程,那么“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撬动这一系统的杠杆和支点,现在到了这个支点持续发力、加力的时候。
政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在省政协委员、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宗馥莉看来,“最多跑一次”是现代管理服务的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和优良作风,不仅对政府自身改革管用,而且普遍适用于各领域改革,它有效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通过打造“有为政府”推进建设“有效市场”。“去年,宏胜饮料集团所涉及的各项审批事项不但全部做到了‘最多跑一次’,在审批过程中,相关部门还提前沟通,主动跟踪,积极协调。”
省人大代表、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葛炳灶认为,浙江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资源禀赋方面的欠缺,“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大制度供给,很好地弥补了浙江资源禀赋方面的短板。他表示,原先办事程序多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进,接下来可能就是一些“难啃的骨头”了,所以要对一些领域进行专项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梳理和破解改革中的难题,不仅让企业受益,而且让政府办事更有效率,形成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推进全面改革的良好局面。
在湖州代表团现场,“标准地”被不止一次提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水资源等要素配置机制,全面推广企业对标竞价的“标准地”制度。“‘标准地’的推行,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在经济投资领域的衍生,通过对每一块建设用地上的建设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等予以明确,将各项评价、审批做在前面,企业‘一窗受理’后,就可以直接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省人大代表、湖州市南浔区区长杨卫东认为,这既有利于提升投资的效率,也有利于明确一个地区的产业方向,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从单个项目‘最多跑一次’向体制机制创新的转变,向我们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相信也将促进生产要素向更优质高效领域的流动。”
开弓没有回头箭,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吹响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股子拼劲、干劲、韧劲,终将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改革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