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从严从实保安全
凝心聚力护民生

五年蝶变,浙江筑梦“食品药品安全放心省份”

  从严从实保安全

  凝心聚力护民生

  五年蝶变,浙江筑梦“食品药品安全放心省份”

  从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5年来的持续大幅提升到从严监管黑外卖、黑作坊,从G20杭州峰会工作先进集体、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单位到连续4年被评为平安创建先进单位、连续3年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考核中获得优秀……近年来,浙江在百姓食品药品安全上以铁杵磨针的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安全健康食品药品的需要为目标,铁腕治患保安全,精准服务促发展,凝聚合力强系统,推动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形势逐年优化,药械审评、食安金融征信、智慧监管等一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百姓小餐桌,民生大事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回顾五年峥嵘岁月,浙江不忘初心,从百姓的一食一药再出发,昂首阔步,向着“四个最严”的发展目标砥砺奋进。

聚变 重大保障开启食安监管新纪元

  一场G20杭州峰会,让杭州走向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杭州。一连串接踵而来的“峰会效应”里,被大批中外媒体争相报道的峰会晚宴等成为杭州乃至浙江饮食的典范。而在精美盛宴的背后,是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打造的“金钟罩”。

  临安深山,菜农梅慧琴家的500亩蔬菜基地遗世独立,四季蔬果在这里轮番演绎着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美味,每天进出繁忙的收货运输景象,给寂静的大山平添了一丝人间烟火味儿的热闹。

  2016年,梅慧琴与临安其他106个蔬菜基地接到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G20杭州峰会保供六个品种的蔬菜,有小尖椒、黄秋葵、黄瓜、水果黄瓜、大番茄、樱桃番茄。所有的蔬菜在进入峰会厨房前都要“过五关斩六将”,经由省市蔬菜产业管理、栽培、植保等方面的专家按质量、外观、风味等几个维度联合评审,最终成为一道合格的“峰会菜”。截至峰会结束,临安各基地累计配送蔬菜37个批次,农药残留检测均为零。

  打造G20杭州峰会舌尖“防护墙”,关键在于食品安全保障监管采取关口前移的方式,实行“食材基地+食材总仓+供餐单位”驻点全程监管模式。落实食材来源可靠、质量可靠和安全可靠问题;解决食材基地至食品总仓运输途中免安检的问题;解决食材从总仓快速配送到定点供餐单位的问题。同时通过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以及区域内协调机制,落实8个方面77项工作任务。

  G20杭州峰会为浙江食品安全模式开辟了新纪元。对于浙江而言,保障的不仅仅是如G20杭州峰会、大学生运动会、乌镇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摸索,在实践中解锁日常食药监管中的“密码”。

  近年来,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坚持“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群众恨什么,我们就打什么”。连续6年组织食品安全“百日攻坚”,联动开展药品“两打两建”、原料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中药饮片质量提升专项整治、中药材(浙贝母)专项整治、医疗器械“五整治”、保健食品打“双非”等专项行动,累计查处案件5万多起,打掉黑窝点、黑作坊等2200多个开展抽检监测12万多批次,排查防控风险点3000多个,公开信用信息2万多条,妥善处置杭州广琪、上海福喜、山东疫苗等突发事件或舆情事件60余起。每排除一个隐患,就是保护了一方群众。

裂变 食安创建助推全省创新百花齐放

  要寻找我省舌尖安全的民生样板,得从老百姓最熟悉的农贸市场开始。

  农贸市场作为保障公众“菜篮子”安全的主战场,是确保公众饮食健康安全的核心区。在台州,农贸市场已从“大棚时代”迈向“商场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市场环境卫生这类“面子工程”,而是软硬件水平全方位提升。

  以创建为契机,台州率先在全省打造“阳光菜场”、食用农产品全程电子化追溯和小作坊食品二维码溯源管理三大平台,建立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台州模式。消费者只要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一颗白菜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其中涵盖产地、采摘日期、包装日期、检测结果、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等信息,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看得见的放心。

  同样的惊喜在杭州的商超也轮番上演着。位于杭州和平广场的联华超市内,58岁的国企退休职工章如涵推着购物车,轻车熟路地在有机蔬菜区挑选西红柿。自从超市开设了品质食品区,章如涵每天都会来光顾。“这里每种食品的标签上都有追溯二维码,用手机就能轻松地查到食品的生产流通信息,特别好。”选上四五个本地出产的西红柿,章如涵笑着说,吃着酸酸甜甜,是儿时记忆里的好味道。

  2017年,作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在全国首推国际标准的“品质食品示范超市”,试点推出品质食品专区供应模式,实行“优质优价”,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消费者对品质食品安全放心度高达97.3%,商品二维码追溯率达100%。如今,像这样的商超,全省已有12家,且在持续推广中。

  显而易见,食品安全城市创建,俨然成为我省各地食品安全百花齐放的重要驱动力。

  自2013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部署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行动以来,我省杭州、宁波、绍兴市被列为第二批创建试点城市。之后,台州、金华、丽水紧跟脚步,推荐列入第四批国家创建试点城市。2017年,杭州市上城区、临安区、永康市等7个县(市、区)更是通过层层“关卡”,成为了首批省级食品安全创建县(市、区)。

  对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一开始浙江就高站位、高要求,提出了“城市农村全覆盖、所有市县全启动、‘十三五’期间全达标”的目标。五年来,我省创成省级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县35个、药品安全示范县49个。通过推进放心消费示范餐饮“双千双百”、千万学生放心饮食工程、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化妆品“百千万”美丽消费等民生实事以及“你点我检”、食品安全大型知识展览等活动的开展,让千万百姓从身边真切感受到了舌尖安全的守护力量。

  作为民生工程的食品安全市县创建,无疑是既致当下、更致未来之举。从浙江两年来的创建工作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各地通过创建,不断加大经费投入,2017年杭州、宁波、绍兴等国创试点城市经费投入较2016年平均增长了30%,首批7个省级创建县平均同比增长了15%。在真金白银的经费投入下,各地软硬件水平均有明显提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增强,“四有两责”有效落实,改变了以往碎片化、运动式的监管方式,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在永康,“阳光食堂,透明厨房”规模已达到112家,4D餐饮管理单位58家,有效提升餐饮水平;在衢江,21个乡镇(办事处)食安办全部达到省定规范化建设标准,大大超出了50%以上规范达标的年度目标要求;在临安,305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其中16家被纳入金融征信惩戒范畴、8家受到了警示约谈,有力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在温岭,基层食品药品执法人员,只要携带手机,在外办公就能实现GPS定位,执法过程、执法结果全程透明公开;打开手机,可以随时、随地、随需查询企业信息,输入、处理、上传数据……

  “智慧监管”的“智慧”一词,既充满科技含量,更蕴藏人心所向。截至目前,我省建成基础数据库47个、应用系统41个,初步实现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以“标准化”推进“信息化”,是浙江探索“智慧监管”模式的思路。建立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省、市、县各级系统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才能实现数据的沟通共享,走出“数据孤岛”,为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添砖加瓦。

  2017年,我省参加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果展,得到了国务院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高度肯定。

蝶变

深化改革焕发监管服务新气质

  201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办法,食药安全列为“平安浙江”“健康浙江”“美丽浙江”建设核心指标,这也意味着我省食药监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又一次飞跃。

  如果要列举我省2017年度政务服务热词,“最多跑一次”足以深入人心。而“跑”的速度和效率就表现在日常的审评审批工作上。

  秉持“既要群众和企业少跑,又要把事办好、把食品药品安全管好”的理念,浙江纵深推进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监管体制,全面整合监管职能、监管资源和监管队伍。五年来,10个设区市、22个县(市、区)实行食药、工商“二合一”改革,1个设区市、67个县(市、区)实行食药、工商、质监“三合一”改革夯实基层基础,食安委(办)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实体化运行市场监管所876个,设立社会治理小网格8.1万个,配备协管员、信息员8.6万多名。

  为助推我省药品产业发展,监管部门完成44项行政审批事项梳理,统一申报材料、办理流程、审批流程和服务指南,给企业发展提供优良政务环境。通过现场办公、当面讨论等形式开展个性化服务,如研究解决了浙江昂利泰药业有限公司关于消旋羟蛋氨酸钙生产问题;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兼并、分立涉及药品生产许可证和GMP认证问题;浙江美克药业有限公司GMP认证问题等,积极为我省药品生产企业分立分设、兼并重组需求服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我省作为全国10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省份之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协调,助推出台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项政策,申报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品种121个,批准14个,并实现化学创新药、中药新药获批上市的持有人全国“双第一”;244个药品文号启动一致性评价,全国第一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17个药品文号中,我省12个,占70.5%。全国率先颁布新版地方性中药炮制规范,收载我省地方特色中药饮片632个品种,大大提升地方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水平。临床试验机构数量增长150%,创新药申报数量连年创新高,研发活力不断增强,我省药物研发实现由仿制为主向新药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优化服务举措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推出20条服务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流程再造,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若干意见》,落实23方面改革清单,对关联审批事项实施“合并申请、电子提交,联合检查、并联办理,限时完成、一门办结”,推动13个品种成为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同时,浙江省也是医疗器械制造大省。近年来,浙江高度重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安全监管,坚持“精准监管”与“精准服务”并重,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进入“快速车道”。医疗器械产业被纳入浙江省“十三五”“八大万亿产业”重点发展内容,打造一批“浙造器械”名企、强企、优企品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正因为这样,在浙江的这块热土上涌现了多个“中国首创”,人工耳蜗、 pet-ct、人工心脏瓣膜……食品医药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初显成效。

  这些都与“双精准,双服务”紧密相连。2012年,浙江提出“健康浙江”发展战略;2014年,出台《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开展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落实试点,并建立“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医疗器械创新浙江服务站”。

  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跟发展政策,连续4年开展“双精准”专项行动,全面助推食品医药产业转型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医药类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特色小镇、特色企业“四特色”创新发展,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滨江天和科技园、“中国外科器械小镇”……全省医药产业转型发展步伐正在大步迈进。

  与医药高新园区开展战略合作,对19个食药类特色小镇“一对一”帮扶,帮助370多家企业解决700多个问题。目前,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产业已经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如果说创新带来了“颜值”飞跃,那么产业的转型升级、结构的优化调整,无疑让食品药品监管焕发了全新“气质”。

  搭上新时代开启的这趟列车,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正朝着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实施、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放心省份”这条筑梦之路加速前进,食药安全这道“防火墙”也将更加牢固。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从严从实保安全
凝心聚力护民生
2018-01-27 浙江日报2018-01-2700004;浙江日报2018-01-2700006;浙江日报2018-01-2700011;浙江日报2018-01-2700012;浙江日报2018-01-2700008 2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