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礼堂托起村民“精神家园”
王雨红 朱秋月
海盐:礼堂托起村民“精神家园”
王雨红 朱秋月
初冬的海盐,沿着老沪杭公路一路驱车往南,山水环绕的澉浦,总觉得比其他地方多了一丝静谧。
刚到村口,便被文化礼堂外5米多高的石牌坊吸引:凤山展翅,往昔植棉能手当推十姑娘;匠心独运,今朝九州宾朋齐聚美乡村。简单的三十个字,道出了村庄的地理、历史、特色以及乡民的好客。
蚌精灯舞的传承者许晓萍是个文艺爱好者,自从村里建了文化礼堂,蚌精灯舞登台亮相的机会多了。“如今的每一次表演,我都觉得是一种责任。我会不断丰富它的形式和内容,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表演。”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海盐,村里搭建“大舞台”,不止澉浦澉东村一个。自2013年海盐试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至今,已建成文化礼堂97家,实现全覆盖。
创新形式 扬起村民欢乐笑声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2017年12月15号,冬夜的寒风刺骨,但海盐县通元镇滕泾村文化礼堂内却温暖如春,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生日派对”在这里展开,滕泾村正为12月份过生日的老人共同庆生。
在烛光闪烁的蛋糕前,大家一起哼唱起熟悉的生日歌,老人们双手合十许愿、切蛋糕,笑声一片。“这样的集体生日第一次过,很热闹,心里也感觉很温暖。”参加派对的老人纷纷表示。
“集体过生日可以让村民聚在一起聊天谈心,增进邻里的友谊,同时,也减少了大摆酒席的生日宴,促进民风进步。”滕泾村村委会主任宋利峰说。自2016年12月起,每月15日这里都会为当月生日的50周岁以上的老人举办一场生日会。目前已经举办了13期。
文化礼堂建成后,怎样吸引百姓?怎样保持持续的生命力?海盐积极探索。不久前,西塘桥街道永宁社区文化礼堂从社区“两委”直接管理的模式中脱离出来,注册设计了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永宁社区文化礼堂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实现了从“公办”到“民营”的转变。目前,海盐共有12家文化礼堂完成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村民对文化礼堂的热情不断高涨,对文化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街道党工委委员王哲说。永宁社区文化礼堂还在村民自主管理的基础上“牵手”企业,引导社区企业和企业家对文化礼堂的长效管理机制实行经费“反哺”。
“以前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条件有限,每个月平均只能组织三到四次文化活动、演出,现在解决了经费问题,不仅可以增加活动数量,更能引进一些高端的文化产品,从形式上、内容上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王哲说。
文化礼堂实现“民营”,还需专人管理。海盐在兴建农村文化礼堂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文化工作员下派制度,给全县102个村(社区)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员,实现全覆盖。
赵梦岚是元通街道青莲寺村文化礼堂的专职文化管理员,在带着大家唱歌跳舞的同时,她一直在琢磨怎样“管”好这一亩三分地。将乡风民俗制作成展板放在文化礼堂供村民参观、从街道图书分馆借来300余本图书在礼堂设立“读书角”……
“这是我的‘根据地’,我一定要认真做好。”赵梦岚说。渐渐地,村里大妈们来跳广场舞了,小伙们来篮球场上打球了,小朋友们来“读书角”找童话乐园了。
这些“80后”“90后”的文化“两员”担任起农村文化礼堂的“管家”,短短几年,全县已建立起556支村级文艺团队,涌现出“女子舞龙队”“塘工号子队”“草根艺术团”等一大批特色团队。
为确保文化“两员”队伍素质,海盐对“两员”量身定制了科学管理制度,建立动态管理和考核制度,强化工作考核激励。每逢周五,9位文化下派员就会准时来到县文化馆进行业务培训,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也要到镇(街道)文化站向文化下派员学习,每月学习时间不少于4个工作日。
值得一提的是,海盐还推行标准化配送服务,对礼堂的图书阅览设施、展览展架、应急广播设备、华数高清互动电视、灯光篮球场等进行统一配送,推动室外舞台建设,全力打造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丰富的升级版农村文化阵地,更好地保障礼堂功能的发挥。2017年海盐共配送文化惠民活动2500余项。
乡贤轶事
激发村民文化情怀
青山绿水间,白墙黑瓦下。歌舞节庆,扬起了农民欢乐的笑声;仪礼教育,唤醒了农民对文明道德的向往;乡贤轶事,交织起家园的共同记忆;各式讲堂,衍生出热情的创业梦想……承载着农民群众精神寄托的文化礼堂,已渐渐浸润到群众的心灵,孕育着家美和村美的新气象。
这是农村文化礼堂带来的改变。
在文化礼堂里,散落乡间的民间技艺、民风民俗、传统曲艺得以传承、发扬。何留法是海盐县于城镇构塍村的竹编工艺能人,村里文化礼堂建成后,他特地编了一套蚕桑竹编模具放入特色展厅。
“这些编织的农具都是自己年轻时用过的,如今大多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何留法说,这些农具放在礼堂里,能让更多人了解过去的农业文化,也能勾起老人们的回忆,很有意义。
为了让竹编技艺与文化得以传承,何留法还担任起了“春泥计划”的指导老师。每次培训前,他都早早准备好工具、材料,来到礼堂“备课”。何留法用自己编织的一套“袖珍农具”,向孩子们介绍夹担是用来挑稻谷和麦草的工具,而匾则是用来养蚕宝宝的。
民间从不缺高手,农民不再是坐在台下的观众,他们登台就是主角,演的就是活着的农村传统和未来。林天顺作为海盐的文史、民俗学者,得知沈荡镇的两个村文化礼堂土建竣工后要在室内布置二堂五廊,便立即利用空余时间在网上、在县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并与村负责人对接布置的细节。
在沈荡镇中钱村文化礼堂内,林天顺还特地为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解钱氏故事。为了展示钱氏文化,林天顺写下了《海盐庐江钱氏》和《海盐钱氏传说与故事》两本史实和文学作品。
文化礼堂不只是摆设,近年来,海盐以文化礼堂为阵地,重点挖掘本土“匠心”文化。通元镇育才村文化礼堂打造“圆木特色展厅”,还原传统箍桶技艺;秦山街道丰山村文化礼堂围绕传承百年的丰山脱力药,打造“药文化特色展厅”;元通街道新兴文化礼堂打造“每月一布”活动,让传统织布技艺重现百姓生活……农村文化礼堂满足了村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