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今日嘉兴

嘉善:用“善文化”讲好礼堂故事

  嘉善:用“善文化”讲好礼堂故事

  顾雨婷 金林峰

  如今,漫步嘉善的田野乡间,一座座延续乡土根脉的农村文化礼堂仿若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地出现在农村大地。

  2013年以来,嘉善县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8家,建立文化庭院178户,申报创建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3家,成功创建嘉兴市四星级文化礼堂8家,并实现县级星级文化礼堂全覆盖,文化礼堂服务群体覆盖率超过70%……成绩得来不易,嘉善将深植在本地文化命脉中的“善文化”融入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描绘出一幅满城荡漾“善文化”的美丽图景。

  “善”的基因在嘉善源远流长。近年来,嘉善不断把“善文化”品牌培育融入到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中,大力挖掘和培育以“善文化”为核心的地方人文精神,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常态化提供精神内涵和文化滋养,结合“建管用育”,不断探索创新“礼堂+”模式,用“善文化”讲好农村文化礼堂故事。

  “善文化”唱主角

  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为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通过文化礼堂不断深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文化内涵,每年定期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善行义举榜”等评选活动。一个不到4000人口的行政村,一年时间举办文体活动82场,这是大云镇缪家村晒出的文化礼堂活动成绩单。这是如何办到的?

  “怎样设想?哪些项目?什么流程?如何点单?怎么支撑?”缪家村文化礼堂整合各方资源实行“五问工作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菜单式服务,建立供需对接平台。在激发群众参与礼堂活动方面,实行“礼堂七星”评选机制。在对驻堂团队的管理中,一方面引入《业余星级文艺团队管理办法》和竞争淘汰机制,一方面通过“驻堂英雄榜”,将优秀的团队张榜上墙,进一步增强驻堂团队的“造血力”,让缪家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群众的文化礼堂。

  在嘉善县罗星街道和合社区,“两堂八廊一厅五室一园一场”的和合文化礼堂,以“地嘉人善、敬业争先”的“善文化”为核心,围绕“和为贵、合则兴”和合村训修建,凸显“善文化”的气息。和合文化礼堂率全县之先请来县文联下属协会组织文艺社团驻堂服务,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了“志愿者驻堂”“文化大使驻堂”“结对单位驻堂”“共建企业驻堂”“社会机构驻堂”等“大驻堂”格局,并作为创新项目向全县所有文化礼堂推广。该礼堂还成立了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负责文化礼堂的管理运行,并配备3名工作人员,通过创新的特色管理运行机制,成为2017年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中的优秀样板。

  用好礼堂关键在人

  自从成为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宣传文化员,吴学萍就成了大忙人。自2016年,该镇成立青年锦绣艺术团以来,吴学萍带着众多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把“一小时文化”的演出活动给承接了下来。她身兼村里多支文艺队伍的“领队”,带着大伙儿参加了100多场“一小时文化”演出,在乡亲中赢得了一大批“粉丝”。不过,也正是“一小时文化”的活动,让吴学萍团队的任务更重了。她和大伙儿一起策划方案,自编自导自演,将一个个精彩的文艺作品呈现在广大村民的眼前。眼下,嘉善建立起的“两员”队伍越来越庞大,文化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基层文化人才网络体系。全县农村文化礼堂开展乡村民俗、礼堂风采、文化活动等各类活动2900场次,近16万人次参与。

  农村文化礼堂承托了历史,记载着乡愁,是乡魂所在,更是现代农民的精神家园。这里,上演着一场场火热的文化活动,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礼堂人物,发生着一段段生动的礼堂故事。

  弦索叮咚,琵琶低吟,吴侬软语声声入耳……在姚庄镇桃源新邨“桃源书场”内,听客们陶醉在婉转优雅的苏州评弹声中。“老沈伯伯又来听书啊?”“是啊是啊,买了月票呢。”这是近日下午社区居民沈金鑫在书场门口与邻居顾娜的对话。今年76岁的沈金鑫是书场的忠实听众,“我们年纪大了,去县城书场听书不方便。”老沈说,礼堂办起了书场,在这里听书很方便,而且演出质量不亚于县城书场。

  桃源新邨在文化礼堂里建起了约200平方米的书场,各类影音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100余人。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与上海友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演出合作协议,邀请评弹演员长期入驻,每天准时演出2小时。而居民只需要支付每场2元至3元的服务费,即可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文化服务。书场办起来后,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听众。据统计,书场开办以来,每天的入座率都超过80%。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近日,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文化礼堂内满溢温馨浪漫的氛围,绚烂的灯光映衬着58对金婚老人幸福的脸颊。现场,有个人默默地关注着舞台上每一瞬间,时而兴奋起立鼓掌,时而感动热泪盈眶,她就是这场晚会的“总导演”、洪溪村文化礼堂的助梦人——党总支书记陈俐勤。为了这场“相亲相爱主题晚会”,陈俐勤忙了1个月。

  “村里一共有556户,今天来了600多位村民,58对金婚老人,43位80岁以上的老人,4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陈俐勤介绍:“算上陪伴的家属们,差不多整个村都来了!”老人多、陪同家属多、围观群众多。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但现场秩序井然,村民们离去后地上依旧一片洁净。陈俐勤说,这一切都得益于文化礼堂这一载体让洪溪村筑起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与其他村的文化礼堂不同,洪溪村的文化礼堂有着可容纳千人的室内篮球场。洪溪村作为全省闻名的“农民篮球之乡”,早在40多年前就享有盛誉,看篮球、打篮球是村民们的最爱。陈俐勤想让文化礼堂丰富广大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洪溪篮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不断磨合,篮球文化和“辣妈宝贝”文化已成为洪溪村文化礼堂的品牌,洪溪村文化礼堂还成了中国小康村篮球赛总决赛的永久承办场馆。

  前段时间,嘉善县罗星街道鑫锋村文化礼堂落成,鑫锋村党总支书记孙明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位于嘉善县城西南7.5公里的鑫锋村是嘉善县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至今留存着小横港、步云桥、西涨桥、先福寺、何家宅等一大批文化历史遗存,乡村历史底蕴深厚。2016年底,当建设鑫锋村文化礼堂的消息传开以后,村里沸腾了,把文化礼堂建好、留住村里的文脉历史,成了全村人心中的大事。

  礼堂建设期间,村里召开党员、社长会议,发动征集传统的生活用品、农耕用具及文献史料。“当我说起村里需要征集这些物品时,村民们就热烈响应,参与热情很高呢!”今年67岁的程明元,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这段时间,他一有空就会去村民家里坐一坐,聊聊天,动员村民捐赠。村民张葆康就在他的动员下捐赠了一张雕花大床。“我父亲年轻那会,家里很贫苦,结婚那时,用家里仅有的米换了一张旧床,这张床据说是明清时代一户富裕人家传下来的。”除此之外,村民祝树春捐来了铁犁,王玉明捐来了石磨,沈咬春捐来了石臼……为留下心中的乡愁,村民们纷纷拿出了自家见证历史的老物件,扮靓农村文化礼堂。

  如今在嘉善,农村文化礼堂已然遍地开花,这些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如繁星般点缀在美丽新农村的画卷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明风尚,让乡村文脉浸润农民心间。


浙江日报 今日嘉兴 00016 嘉善:用“善文化”讲好礼堂故事 2018-01-23 浙江日报2018-01-2300005;浙江日报2018-01-2300006 2 2018年01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