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今日嘉兴

秀洲:引领新风尚 折射新气象

  秀洲:引领新风尚 折射新气象

  张艺萌 鲁琴锋 干 鸿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如光,启人心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润泽一方心灵。如今,穿梭在秀洲农村,人们惊喜地发现,一座座点缀乡间美景的农村文化礼堂,融人文景观、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于一体,在“建、管、用、育”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下,一派红火。闲暇时间,村民不约而同地去文化礼堂坐坐,听讲座、看图书、跳排舞、拉家常……这里,成了村民精神享受的乐园。

  2016年,秀洲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截至2017年底,全区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2家,覆盖率达54.8%。多年来,秀洲区紧紧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定位,以“一堂一韵”特色品牌构建为着力点,按照“建、管、用、育”一体化标准,扎实推进运行管理“6+X”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

  农民画进入文化礼堂,扮靓秀洲的文化地标,让艺术在乡间地头扎根,民间技艺在农村得以传承;发挥乡贤的感召力,汇聚起崇德向善的力量,涵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治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深深扎根;通过礼堂的精心培育,越来越多的村民自信地登上了文化的舞台,昨日还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今日披上盛装在舞台尽情演出……一个个精彩故事,在这些彰显秀洲农民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大舞台上演绎着。

  从“屠宰场”到“文化礼堂”,栖真村文化礼堂实现的不只是名称上的改变,文化礼堂体现了栖真村对时势的呼应,更是村委以及村民们心态上的改变。栖真村文化礼堂创建于2016年,由原先的栖真屠宰场改建而成,它展示了一个村的繁华过往,承继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也展示着一个村的所想所求,延续着一代代人的梦想。栖真村文化礼堂建设注重软硬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栖真村非遗小镇为切入口,将非遗的展示、传承融入文化礼堂建设,打造出属于栖真村村民的最美精神家园。

  千亩荡碧波荡漾,走过临水木栈道、景观平台,迷人的新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穿过菱文化展示馆,便是一座全透明设计、用玻璃构建的礼堂——油车港镇胜丰村农村文化礼堂。

  从农民、修船工,到浙江省农民画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拥有个人画室,年过七旬的张金泉,在油车港镇胜丰村文化礼堂建设之初就积极参与礼堂的规划、设计和布置,从图片搜集到改造设计再到最后陈设物品的摆放,倾注了大量心血。

  礼堂建成后,张金泉被聘请为驻堂乡贤,为方便村民晚上来礼堂学习农民画,村里希望他晚上也能组织开展活动。张金泉二话不说把个人工作室搬进了文化礼堂,从此24小时驻守在礼堂里。“喜欢农民画的村民还不少,我就给他们办农民画的培训,大家都很喜欢,平时还有很多人来参观我们的文化礼堂,我给他们介绍介绍,讲讲这里的故事,我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张金泉说。

  文化是魂,也是根,顺着农村文化礼堂这根藤蔓,就能感受到乡土的温度。多年来,秀洲农村文化礼堂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把本土特色文化放在第一位,沾着泥土气息的秀洲农民画,自然成为了扮靓秀洲文化礼堂的地标。

  农民画定格乡村记忆,增强礼堂情感认同的“温”度。以当地农民画家的作品装点村道文化墙,使亲切的画面及时表达村民的所思所想。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记忆馆,以蚕匾画、菱画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画生动呈现当地的乡村故事,还原昔日农村的生活。

  在秀洲,有这么一群最美礼堂人。他们不求回报、勇于奉献,或出资出力,或驻守礼堂,或潜心创作,各显本领,服务百姓,传播着礼堂文化,助推着文化自信。

  因十年前的一场意外车祸,嘉兴摄影家协会残疾人分会理事陆海根右手受伤,从小臂到手指都无法动弹。是澄溪村文化礼堂的建立,让他重新找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凡村里的文化礼堂有活动,总能见到陆海根忙碌的身影,他用相机定格礼堂内外美的瞬间,全身心地挖掘乡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

  2015年5月,油车港镇“心韵”残疾人文化艺术基地在澄溪村文化礼堂落成,陆海根的摄影工作室就此成立。此外,农民画复制、手工编织、摄影等一系列的培训班,让这个残疾人多达 103人的特殊村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在陆海根等的耕耘下,为村里的特殊人群搭建了一个自强自信、奋发有为、精彩人生的大舞台。

  新城街道木桥港村文化礼堂理事会理事长周振明,是一位退休语文教师。自从文化礼堂筹建开始,他就变成了个“大忙人”,收集资料、筹建音乐工作室,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为文化礼堂的文艺骨干。“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经历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熟悉这里的人和事,应该说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感情。”他把村里的好人好事写成故事和小品,编成快板和诗朗诵,创作了村歌,排成一个个节目。去年,该街道文化大礼堂一连举办了元宵文艺汇演、文化下村巡演等演出,每场演出几乎都由农民担纲主演,台下村民追“民星”,大家不亦乐乎。

  文化正是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在村民心里生根发芽。除了创作,周振明更是育人不厌,诲人不倦,每年的暑假为村里的小朋友上好两堂课:暑期安全教育课和说说我们的家乡——木桥港,为老人在文化礼堂办起了扫盲班,向这个特殊人群播撒知识的种子。

  新塍镇天福村文化礼堂有这么一群有爱心、有见识、有才能、有资金,而且热心本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愿意为家乡建设献言献策、慷慨解囊的“最美礼堂人”。在天福村,人人都想着为村里作一点贡献,人多了汇聚的力量就大了,捐资修桥铺路,为村民送温暖,他们凝聚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为了更好地助力文化礼堂,助推乡村治理,他们建立了乡村建设协会,他们以身作则体现了积极正面的价值意义。用一种“看得见”的感召力,汇聚起一股崇德向善的力量,涵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治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深深扎根。

  “身边好人”——这是一群美丽的身影。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载体,宣传弘扬“身边好人”,引领社会新风尚,已经成了秀洲大力推行的做法。“文化礼堂不仅注重发挥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的作用,更注重发挥教育人、感化人的高层次作用,引导村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秀洲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秀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最美秀洲人”等主题宣传,把“身边好人”培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带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社会更和谐、更文明,推动“最美”从“盆景”变成“风景”、从“风景”变为“风尚”。2017年,秀洲区已有1人登上“中国好人榜”,6人登上“浙江好人榜”。

  最是文化能致远。如今在秀洲,正是一座座引领农村新风尚的文化礼堂,重构了乡村新型共同体与农民精神家园,搭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使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在农村扎根、生长。


浙江日报 今日嘉兴 00015 秀洲:引领新风尚 折射新气象 2018-01-23 浙江日报2018-01-2300005;浙江日报2018-01-2300007;浙江日报2018-01-2300010 2 2018年01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