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文明乡风劲吹广袤田野
宋彬彬 高东伟
桐乡:文明乡风劲吹广袤田野
宋彬彬 高东伟
恰如一阵春风来。5年时间,110家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的文化礼堂在桐乡大地拔地而起。
漫步桐乡,这些文化礼堂如星星点点,散落在桐乡727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但在建筑风格、展陈内容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彰显村庄个性,可谓“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
这背后折射出桐乡文化礼堂建设的大手笔、高标准。桐乡地处杭嘉湖平湖,人口稠密、农房集聚、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根据这一特点,桐乡把文化礼堂建设与村庄规划科学选点结合起来,做到礼堂功能的综合化与群众需求的多样化相契合,建设高水平有质量的“农村文化综合体”,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在这个过程中,桐乡探索出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的一体化机制;形成了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指导、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镇街道统筹推进、行政村具体实施、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方互动、协作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已覆盖桐乡62.5%的行政村。桐乡市有关负责人还表示,到2020年,每年还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20家以上,力争实现全市176个行政村全覆盖。
此心安处是吾乡。捎着家常味、带着泥土气,遍布桐乡的文化礼堂,激活了农村文化这一池春水,让人在历史沉淀中回味乡情,把文明乡风“刮”进了广袤田野。
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
在濮院镇新港村,一座崭新的具有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文化礼堂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毛衫文化展示馆,两个礼堂,还有图书室、健身活动室、社团活动室、志愿服务室等,一应俱全,彰显了现代农村精彩纷呈的文化生活。67岁的村民李财福说,隔三岔五来文化礼堂看看书、打打球、欣赏文艺演出,这已经成为他晚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
一堂多能、一室多用,整合资源打造“综合体”,综合利用居家养老、村民会所、家宴中心等场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这是桐乡市建好文化礼堂的做法之一。
笔者了解到,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桐乡突出规划先行,编制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礼堂全覆盖时间表,每年新增不少于20个,完成情况列入镇街道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列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文明村镇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评价体系。
如今,一大批高标准的文化礼堂拔地而起。它们地处村庄核心区、村民集聚区,平均建筑面积超1000平方米,平均覆盖人口3300人以上,基本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此外,从硬件上看,它们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无线网络全覆盖,有的还建有戏台、公园、广场、篮球场、笼式足球场、拆装式游泳池等,满足多样化需求。
建起来更要用起来,桐乡做好加法,盘活了乡村文化资源,打响了文化礼堂的品牌。依托制鞋特色,洲泉东田村文化礼堂建起了制鞋产业故事馆;弘扬蚕桑文化,河山镇八泉村文化礼堂建起了蚕乡风俗体验馆……类似这般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桐乡已建成31家,形成“一村一韵、一堂一品”。
文化如根,凝魂聚气。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桐乡恒基建设公司投巨资建起了一座占地18亩的企业文化俱乐部。它囊括企业文化中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桥梁博物馆、职工休闲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等多个区块,使员工真切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内涵和温度。公司董事长吕德坤坦言,恒基一线员工较多,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要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拥有归属感,文化俱乐部是一个很好的催化剂。
此外,桐乡还通过推行文化礼堂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组织”管理,试点文化礼堂法人治理,构建符合村情民意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村级道德评判团,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建得好,用得活,还要可持续。为此,桐乡健全投入保障机制,解决“有钱办事”,采用市奖补、镇配套、村自筹、社会资助等形式,为文化礼堂建设、运行提供资金保障,2013~2017年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超2400万元;解决“有章理事”,桐乡出台《农村文化礼堂星级评定管理办法》,以“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为基本标准,对已建文化礼堂进行星级评定,实行年度复评、逐级晋升和升降级动态管理;解决“有人管事”,桐乡选聘195名“80后”“90后”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实现全覆盖,为文化礼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打造农村农民精神家园
“如今,村里打牌的少了,健身的多了,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文化礼堂早就成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凤鸣街道合星村村民钱亮亮一番话,道出了桐乡百姓对文化礼堂的喜爱。
如今,110座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点缀桐乡乡间美景。乡村文脉在这里得到延续,农民有了自己的舞台……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桐乡农民新的精神文化家园,赋予农村文化崭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魂”,也是“根”,顺着文化礼堂这根藤蔓,就能感受到乡土的温度。石门镇东池村在文化礼堂内建起了桐乡首个村级道德馆,将村里的道德模范事迹、获奖证书以及党员道德事迹等存放其中,为村民树立起一面面道德旗帜。龙翔街道杨园村充分挖掘乡贤张履祥的优秀品质,通过文化礼堂,让张履祥务本耕农、勤俭节约的传家理念,在村民之间传承着。此外,还有乌镇民合村的船拳文化、梧桐街道桃园村的槜李文化……一村一品,别具特色的文化礼堂,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守护好文化根脉、增强村庄的凝聚力。
年过七旬的洲泉镇坝桥村村民张子堂,一有空就要到村文化礼堂去转一转。这个礼堂是由上世纪70年代老建筑改造而成。推开大门,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青石板铺地,一排排木质长凳整齐排列,正对着一个宽敞的戏台;上百幅老照片陈列在礼堂内,写实而有穿透力,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我给孙子讲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他很多事情都不相信,但带他来走一圈,就全明白了。”张子堂说,这是一个可以“让老年人抚慰浓浓的乡愁、让年轻人懂得生活的不易”的地方。
一股新鲜血液正为礼堂注入长效生命力。凤鸣街道新农村文化礼堂的广场上,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声中,村女子舞龙队的成员们正认真地排练着节目,口中还不时喊着节拍:“一二三四五六……”新农村专职文化管理员王娅雯站在一旁给她们鼓劲,还时不时走上前,一遍一遍地指导:“手再高一点,动作稍微再快一点。”“注意落地时的动作哦。”
王娅雯的到来,让村里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许多。如今,像王娅雯这样的文化管理员纷纷扎根乡村,不但对村里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了如指掌,还能发动村里的文化能人,让群众成为主角。
在桐乡农村,本乡本土的企业家也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礼堂建设的支持。2018年元旦刚过,崇福镇御驾桥村文化礼堂的戏台就上演了“连台戏曲贺新春”越剧演出,5天共10场演出,让村民们过足了戏瘾。在崇福镇店街塘村,村党总支书记方建清介绍,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5年,村里采取由企业或私人赞助的方式,邀请专业剧团来唱大戏,让村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免费的文化盛宴。在文化礼堂看戏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的新年俗。
除了邀请剧团唱戏,去年春节前后桐乡各地还陆续办起了一台台“村晚”,逐渐富裕起来的群众纷纷走上舞台,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展现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依托农村文化礼堂,一股文明乡风正凝聚起农村移风易俗的推力。“婚丧酒席、上梁酒不用高档烟酒和高价菜品,建议酒席菜品不超过1000元/桌,香烟不超过35元/包……”在崇福镇上莫村,一份文明餐桌倡议书张贴在礼堂最醒目的位置,村里还成立了文明餐桌评判团,与村民签订文明办酒承诺书。随着文化礼堂建设的不断延伸和深入,越来越多形神兼具、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家园正在桐乡大地开花结果,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身有所栖”到“心有所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