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一批“空心村”变身宜居宜业宜游家园
古村落的春天到了
本报记者 王庆丽 县委报道组 孙丽雅
核心提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那些凝聚农耕智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古村落,如何得以留存、实现振兴?松阳四都乡,一场关于古村活态保护与利用的探索早已展开,从过去“空心化”严重、计划整体搬迁下山的落后山乡,到如今产业兴旺、人财物大量回流的“网红”乡,四都乡在短短几年间实现逆袭,所辖的5个中国传统村落生机重现。解读这一发展轨迹,可为传统村落振兴带来启示。
如今,几乎每一个四都乡人都感到庆幸:“还好,当年在山里留下了这片古村落!”
他们所说的“当年”,是2010年前后。那时的四都乡,山高路远,耕地匮乏,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孩子以及一幢幢已经或即将倾圮的老房子。
是整体搬迁、下山脱贫,还是任由这些老宅破败直至消失?去与留之间,四都乡作出一个折中的选择:全乡11个行政村中,将4个群众搬迁意愿较强的高山远山村整村搬迁,其他村分步实施,这其中包括1个乡政府所在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个县历史文化名村。
再看如今的四都乡,经过修整的黄泥房错落排列,推门而入已是精致、舒适的高端民宿;昔日的抛荒地上,翠绿的蔬菜瓜果茁壮成长,甜美的高山生态萝卜成为互联网上的抢手货;大量工商资本与青年人才涌入山间,各村干部群众干劲十足……2017年,全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带动800多人增收致富。
一个几乎消逝的高山乡,一片沉睡多年的古村落,如何用6年时间改变命运?修旧如旧的活态保护,历久弥新的乡土文化,不甘落后的奋斗精神,这是四都人给出的答案。
老房子邂逅新机遇
“过云山居”“云上平田”“云端觅境”……这两年,在四都乡不断涌现的民宿或农家乐中,“云”字是取名的标配。
早晚温差的急剧变化以及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一年中有三分之二时间被云雾环绕。到四都乡体验瞬息万变的云海景观,成为不少人的向往。
而在慕名而来的投资客和创业者看来,更吸引他们的,是这里保存完好的乡土风貌与历史文化气息。
在《中国乡土建筑的世界意义》一文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写道:“中国两千年的农业文明史,主要是农民的文明史,这一部文明史的见证,极重要的是千千万万农民生活在其中的乡土环境,主要是建筑。”
四都乡正是如此。
于是,我们在第三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陈家铺村看到,独特的选址和阶梯式布局,让村庄形成别具一格的“崖居”奇观。上百幢由泥土、木板、青砖、石头建筑的房屋,利用地形地貌和岩石结构,从山崖一直延伸至山脚,落差高达200余米,彰显着先民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与匠心。
海拔640多米的西坑村中,著名的“松宣古驿道”穿村而过,20多座清代建筑和40多座民国古民居有序分布,古树、古道、古民居的浓郁复古风,每年吸引大批画家来此采风、写生。
2015年,当3位年轻人廖敏智、李超骏、潘敬平来到西坑,开出全乡第一家“网红”民宿“过云山居”时,有心人便察觉到,山上老房子的春天到了。
而当人们把观察的半径扩大,放到整个松阳县时便会发现,一场关于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利用的探索早已开始。
2013年以来,松阳制定“开展传统民居改造利用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政策,引导、帮助村民对住房进行修缮、改造,用较低的成本达到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为此,县里一方面积极申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项目资金,发起“拯救老屋行动”;另一方面整合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资金,修复传统村落,并对民宿、农家乐、农产品产销等给予扶持及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松阳有71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
“江南秘境”的独特魅力,寻路而来的大批游客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为距离县城十来公里的四都乡,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乡土的精神不能丢
房子修好了,民宿开出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跟上,古村的生机和活力就能油然而生吗?这是四都乡平田村“云上平田”民宿经营者叶大宝近来时常思考的问题。
这个挺能“折腾”的姑娘,曾在杭州有份不错的工作,后来辞职来到平田搞民宿。几年过去,“云上平田”民宿项目已发展到第三期,形成一个集住宿、餐饮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民宿综合体”;当年的返乡青年叶大宝,如今是云上平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不过大宝说,她更喜欢的头衔,是“云上平田联合创始人”。在她看来,经营公司和民宿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项目的引进与发展,为平田村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其中,既有宜居宜业的乡土生活,更要有一以贯之的乡村文脉与文明乡风,后者才是历史文化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最近,大宝在网上发起的公益募捐——“修建江爷爷的老房子”,成为村民时常提及的乐事。
家住“云上平田”边上的江爷爷夫妻俩,由于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平时只能靠种些粮食、蔬菜供应民宿增加收入。大宝发现,老人的房子年久失修,居住条件简陋,便于2017年10月底发起募捐,两个多月来收到捐款4万余元。
“无论社会怎样变迁,邻里守望、和睦友善的乡土精神不能丢弃。”大宝说,接下来,她打算和村里的热心人一起,在春节前帮江爷爷修缮屋顶和地板,增设一个独立卫生间,让老人家住得更舒适。
这样的故事,在四都乡不是个案。
2016年6月,在乡里推动下,“云上平田”及其广告公司的20多位员工成立团支部。从那时起,这批年轻人逢年过节会请村里老人一起吃饭,每周为老人提供理发、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充盈乡间。
不远的西坑村中,“云端觅境”的投资人之一谷增辉,在完成民宿的设计建造后,又着手村庄的整体规划。老照片博物馆、乡村剧场、乡村集市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场所的设计,旨在重现乡土社会的传统民俗,唤起乡愁记忆。
“传统节庆、集体娱乐等活动,既是乡土生活的历史积淀,也是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具有协调村民行为、深化社区认同和维系乡村价值的功能。”谷增辉说,新的村庄规划,与其说是修复一个古村,不如说是想要修复一种生活方式。
更大的改变在人
“以前还能顾上自家的生意,现在整个人都扑在村里了。”沿着蜿蜒的山路,陈家铺村党支部书记鲍朝火一面驾车载我们进村,一面说起陈家铺村近几年的改变。
如今,在这个海拔850多米、约500人的小山村里,依山而建的云夕乡土艺术酒店初见雏型,先锋平民书局已进入装修阶段,建筑面积达3300平方米的精品民宿项目即将动工,陈家铺村被纳入省级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获得财政扶持400万元……鲍朝火感慨,相比看得见的村庄变化,“四都乡更大的改变在人”。
直到现在,鲍朝火还记得2012年当选村支书时,父亲鲍根余曾经极力劝阻:“村干部不好当,吃力不讨好!”
可是当一个个振奋人心的项目签约落地、村庄发展驶入快车道时,鲍朝火发现,父亲的眼神里多了肯定与赞许。曾经对村庄事务不太关心的老人也拿起农具,回村种起了高山蔬菜,今年还计划创办合作社,带领村里老农发展生态农业。
40来岁的西坑村村民丁朝来,今年也有个“小目标”——把农家乐“云里听蛙”的营业面积再扩大一倍,并对就餐环境进一步改善,“毕竟游客多了,对吃住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得跟上他们的需求。”
曾经,走出深山的丁朝来没想到自己会再回来。10多年前,他们一家通过下山移民政策,搬到了县城的小区。2016年,在村里人极力邀请下,他和妻子一起回村经营农家乐,亲历了西坑村由衰转兴的变化。
去年,西坑村统一向村民流转一批老宅,计划修缮后再流转给经营者。听闻这一消息后,丁朝来主动找上门去,租下“云里听蛙”隔壁的老宅进行改建,租期为20年。
“新时代,必须有新作为。”四都乡党委书记杨志锋表示,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全乡将围绕绿色生态示范区、山居民宿集聚区、全域旅游产业区、艺术创作典范区和乡村文明复兴区建设,大力发展民宿等产业,丰富乡村业态,推进乡风文明。
古朴宁静的四都乡,期待着更精彩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