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文章导航

人水交融 美好和谐

——且看松阳松阴溪之美

  人水交融 美好和谐

  ——且看松阳松阴溪之美

  达才金 季建荣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北宋状元沈晦因眷恋松阴溪畔的美景,而最终选择在致仕后定居松阳,时光荏苒,松阴溪的美在与松阳人民的相融相生中不断升华,内涵日积、魅力无穷。

  2017年11月28日,在2017年度浙江“最美家乡河”评选活动中,松阳县松阴溪以她优美的生态环境、古朴的水利工程景观、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的富民共享成效等特点,在众多参评河道中脱颖而出,荣获“2017浙江‘最美家乡河’”殊荣。松阴溪的美再一次进入人们聚焦的视野。

传承坚守 共治共享

外在美和内在美

相得益彰

  松阴溪横贯松阳全境长达60.5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松阳母亲河,也是从古至今松阳治水兴利的主战场。

  “松阴溪的美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传承和坚守的美,更是一代又一代松阳人齐心协力共治、共享的美。”松阳县分管领导认为。

  基于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水运、渔业等目的,松阴溪水利工程建设由来已久。明清以来兴建的观口堰、金梁堰、梁下堰、午羊堰、青龙堰、白龙堰等30余座大大小小景观、灌溉堰坝依旧溪中静卧,历久弥新。

  新时代的水利人继承和发扬了先辈治水精神,在松阴溪治理上不断摸索和创新,赋予松阴溪“美”的新内涵。松阴溪水利工程从早年单纯考虑安全功能、“铜墙铁壁”式的建设理念,已经演变成安全、生态、休闲等元素相互贯通、互相渗透,使水利工程不仅具有安全防护功能,同时兼备旅游、观光、休闲功能。

  与此同时,松阳县上下同心,齐心协力,推进水环境整治、农村面源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确保了松阴溪全域生态环境稳中向好。

  “松阴溪的美是和松阳的山水、田园、民俗连在一起的。有形的形态包括水质、生态、环境,无形的形态包括沿线的水利典故、传说、乡村民俗文化节庆等。而深层次的美,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坚守和沿线村庄百姓文明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养的积淀,这是母亲河带来的内在美。”松阳县另一分管领导说。

  生态环境是“易碎品”,松阴溪的美更是来之不易。对此,松阳对松阴溪全域景区的规划和打造,一直是慎之又慎。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融入科学、先进的理念,做到多规合一。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不做过多的开发和建设性的破坏,不做过多的商业化设计,杜绝一切违法、违章,做好精品、精致的建设。

  让百姓切实感受到绿色资源、绿色生态也能够转换为“金山银山”,通过松阴溪沿线旅游带的建设,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提高经济收入,同时还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是打造松阴溪全域景观带的初衷。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松阳共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8亿元。

  “美的打造,最终就是要让老百姓有幸福感、获得感!”

立足民生 串珠成线 湿地和绿道让美丽可感可触

  隆冬的清晨,雾霭包裹下的山城逐渐苏醒。松阳县城段松阴溪畔的生态滩上,迎来了清晨第一波前来锻炼的市民,他们三三两两,或跳舞,或打拳,或行走。但谁能想到,这块滨水而建的湿地公园,3年前还只是松阴溪畔的一块不毛之地。

  说起生态滩规划建设的初衷,松阳县水利局副局长曾建伟记忆犹新:“这个地方位置比较独特,刚好位于县城核心区,是县里提出沿江开发战略的主要位置,有景观上的需求。同时,该区块城市周边缺少公共活动场所,而该地块面积较大,有近4万平方米,具有可以成为一个公园要求,把这里作为一个河道内的湿地公园来打造,刚好与百姓健身、休闲功能相结合。”

  从2014年开始,松阳县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这片区域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建设,生态滩设计完全遵循生态、低碳的理念,强调宜人的生态环境和轻松的休闲空间。尤为称道的一大特点就是建设时未对滩地周边进行硬质护岸,全部采用本地树种进行防护,尽可能保留了原生态。

  在绿化栽种上,生态滩更多选择乡土植被,以寿命长、生长力强的香樟、枫杨、垂柳等为骨干树种,适当种植紫薇、山茶花、樱花、梅花、鸡爪槭、红枫等灌木花卉。空地上满铺的草坪、草本花卉,岸边是连片的芦苇荡、美人蕉,看似高矮不同却又相辅相成,错落有致。再加上景观建筑物的点缀以及1000余米环生态滩透水砼路面的串联,整体自然、和谐、大气。

  如果说生态滩湿地公园是松阴溪亲民惠民的一个点,那么松阴溪绿道串联的则是一条松阳人民幸福生活的“黄金纽带”。

  松阴溪绿道是以松阴溪两岸环线道路为主线,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水环境为底色,有效整合田园松阳优美的山水资源、传统的村落资源、浓郁的人文资源,且将当地的水利文化、耕读文化、茶文化等完全融入其中。

  在建设上,松阴溪绿道充分利用山、水、树、石、草等原生态元素,实现地有形、树有神、水有声、石有根、草有阴,顺应地势,因势而就,一步一景。最大程度保留沿线水湾、滩涂、湿地、坡地、深潭等自然河道特性,避免刻意打造,减少人工建设,使绿道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绿道还对沿线茶叶种植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等有着极大带动作用,沿线依托绿道而发展的品牌旅游、乡村民宿等产业正逐步壮大,百姓增产、增收途径也因绿道的建成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松阳县分管领导评价道。

  2013年,以松阴溪绿道为主体的松阴溪水利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目前,松阳县正致力于将松阴溪绿道打造成水生态精品工程,计划到2020年全县将建成各类滨水绿道120公里,并力争创成5A级景区。

古韵新貌 推陈出新 古村落和古业态点睛美丽乡村

  松古大地稻浪滚滚,屋舍俨然;松阴溪上帆樯林立、舟楫如蚁;街市店铺商贾来往,人头攒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航道优势,松阳自古繁华,物产丰饶,饮誉一方,给后人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

  时光荏苒,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松阴溪流域人文底蕴世代传承至今,成为当地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得载体。

  界首村,松阴溪流入松阳县后的第一村,滨水而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有商周至唐宋时期古文化遗存和古窑址多处。村里的牌坊、石拱门、宗祠、大禹宫、震东学校、古民居群等保留至今。

  驻村干部周永斌告诉我们,界首村地理位置特殊,古时建有船运停靠码头,因此“中心街”成了上通遂昌,下通古市、西屏等地的重要“官道、驿道”,是民间百姓及官府文武仕宦的必经之路。

  在界首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德看来,无论是先辈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还是传统文化,对现在的界首村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村民至今还以‘读可荣身、耕可致富’的理念教育子孙,告诫下一代勤俭节约、崇尚礼仪、诚实守信。”刘方德说道。

  借助“田园松阳、茶园松阴”品牌效应,近年来界首村转变发展思路,发挥自己优势,挖掘古村落文化内涵,通过环境整治、村庄立面美化、古建筑修缮等系列改造,经历沉寂后的界首村再次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

  沿着松阴溪而下,在樟溪乡兴村的田园里,一幢现代式建筑格外显眼:钢混结构的主体,搭配大面积玻璃落地窗,再用红砖加以点缀。村民告诉笔者,这幢建筑是当地新建的红糖工坊,是兴村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远近闻名的产糖区和松阳县唯一的“红糖之乡”,种甘蔗、制红糖的历史在兴村已有百年。村民也掌握着一项远近闻名的手艺——“土法制红糖”。

  樟溪乡副书记陈智俊告诉笔者,以前这里也制作红糖,但都是家庭作坊的加工模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说,知名度也不高。红糖工坊建设的初衷,就是要让我们传统的红糖文化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打造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

  红糖工坊分为甘蔗存放区、熬制区和体验区等,往来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红糖制作过程,还可以在体验区亲身感受传统业态的魅力。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红糖工坊带来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以前已经红糖卖10几元,现如今,每斤已经涨到了22元,村民种植一亩甘蔗的收入甚至比一亩茶叶还要高。每年有3个月时间,红糖工坊热气腾腾,前来预订和购买红糖的游客络绎不绝。”陈智俊说道。

  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自然环境,松阴溪沿岸的许多乡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美丽宜居的精品村、旅游点。每逢节假日,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赏风景、逛古村、品古韵、住民宿、吃美食。

空间均衡 科学配置

水利升级版

呵护最美家乡河

  曾经,松阴溪一度给松阳人带来烦恼:梅雨季节洪峰汹涌,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干旱季节溪水枯竭,困扰当地生产生活。

  近年来,松阳县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工作方针,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空间均衡,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着力构建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松阳县就开始在松阴溪支流小港流域谋划黄南水库项目,但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项目迟迟没有提上日程。

  直到2009年,松阳县委、县政府再次将建设黄南水库的计划写进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于2012年完成了项目建议书批复的所有准备工作。2013年12月,黄南水库获得省发改委批复。

  松阳县水利局副局长曾建伟告诉我们,根据规划,黄南水库项目总投资18.5亿元,设计总库容9196万立方米。工程任务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水生态环境改善等综合利用。其中兴利库容7293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710万立方米。工程已于2017年年初开工,计划2020年底建成。

  松阳县水利局局长方建来说:“黄南水库项目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作为一个水利工程来实施,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带动小港流域加速发展的大平台和有效载体。依托库区周边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高标准的配套设施,松阳县决定将黄南水库主体工程与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力争把黄南水库变成一个集水利文化展示、生态科普、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风景区,成为彰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休闲养生胜地;成为小港流域的一条产业带、经济带、养生带、风景带。”

  而要使黄南水库真正发挥库区“拦洪补枯”、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的作用,还必须解决如何把水引到松古平原。目前,松阳县已着手规划建设“联网联库”工程,计划总投资5亿元,新建引水线路25公里,其中就包括黄南水库调水工程。

  黄南水库调水工程建成后,每年还可新增供水能力6000余万吨,平均每年可向松阳县“水缸”——东坞水库供水4000多万立方米,届时,松古平原生产、生活用水保证率可达95%以上,农田灌溉保证率由现有的85%提高到90%。

  此外,联网联库工程还计划将松古平原的8座小(一)型以上水库相互连通、综合调配,在水源地东坞水库出现问题后,可通过该联网联库工程,将谢村源水库或梧桐源水库等水源直接输送到供水管网中,从而彻底解决松古平原范围内9个乡镇(街道)的供水保障问题。

  在方建来看来,联网联库工程是松阳县未来水资源供应的最大保障:“通过松古平原联网联库工程,水资源东西互济、南水北调,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可形成环松古平原大水网,解决整个松古平原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水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水资源利用空间均衡样板。”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人水交融 美好和谐 2018-01-22 浙江日报2018-01-2200005;浙江日报2018-01-2200011;浙江日报2018-01-2200015;浙江日报2018-01-2200014;浙江日报2018-01-2200018;浙江日报2018-01-2200012 2 2018年01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