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温州银行业改革破题·率先突围

以“温州经验”丰富普惠金融的“浙江模式”

  以“温州经验”丰富普惠金融的“浙江模式”

  邵晨婵 游 闽

  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老大难问题,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管道,同时将金改红利向“三农”、社区延伸,惠及更多人,成“破题”关键。

  温州银监分局以坚定践行普惠金融为主要抓手,通过加强监管引领,着力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构建普惠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全力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助推“支农支小”。在有力支持温州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同时,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以“温州经验”丰富普惠金融的“浙江模式”。

  多元化担保

  让信贷更易得

  小微企业作为温州民营经济的主体,在解决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因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遭遇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为有效破解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的难题,温州银监分局尝试建立“银税合作”新模式。将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与银行授信有机结合,实现无缝对接,使企业的“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资本”,形成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的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企业、政府、银行“三方共赢”。据统计,温州已有22家银行机构利用企业纳税数据,推出“税源贷”“税务通宝”等银税互动产品,累计向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31.52亿元。

  为了帮助运行良好的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温州创新利用与政府、政府背景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合作,建立政府担保、保证保险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小微信用,不仅“扶上马”,还负责“送一程”。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信保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累计服务超17000家小微企业。

  而在农村,这样的“信用贷款”有了更接地气的形式。苍南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以家庭为借款主体的农户家庭信用贷款,以及支持民间道德模范生产经营的道德模范信用贷款,化“无形信用”为“有形信贷”。

  “以前没有抵押,没有担保,我们渔民贷款真是难。现在好了,通过普惠授信,我贷到5万元信用贷款,发展渔业养殖不愁资金啦!”苍南县大渔镇村民高全德谈起县里实施的“普惠金融”政策时高兴地说道。

  如今在温州,越来越多的资产可被用作担保。瓯海农商银行全国首创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将介于抵押和信用之间的“承诺”运用到贷款担保中。凡是农民认为有价值、银行认为可授托的资产经由农户“承诺”,都可由银行代管为农户授信,范围涵盖小微机器设备、村级股权、农畜产品、安置房指标等35种“非标”资产。目前该业务已为224个行政村7449户农户解决生产、销售方面的困难,贷款金额累计27.89亿元,其中53.56%的贷款户是首贷农户。

  打通金融服务

  “最后一公里”

  普惠金融,首要前提是让金融服务一步步拓展到更广阔的区域,激活各行各业、各个角落,起到至关重要的“输血、造血”作用。尤其是金融服务较难覆盖的农村,让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贷款、汇款、取款、保险等基础金融服务,全面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区域全覆盖、业务全覆盖、人群全覆盖,是农村普惠金融的题中之意。

  温州银监分局全力拓展服务渠道,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农村服务渠道建设,不断优化渠道布局,全面铺开基础金融“村村通”,并形成“物理网点+丰收驿站+助农服务点+电子机具”的线下服务网络,村级金融服务覆盖率提升至98.85%,基本实现“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

  其中集提供业务咨询、基础金融、生活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丰收驿站,目前已创建1077家,比2017年年初增长128.18%,累计交易达453.83万笔、金额81.55亿元。

  而针对基层自治的另一主体——社区,温州银监分局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致力打造“家·金融”品牌。在其引导下,温州多家银行开始一改以往社区支行打造“社区金融便利店”传统模式,主打温情服务牌。

  例如温州银行以普惠金融为导向实现“五化”发展。即以服务“便利化”满足社区居民金融需求,以业务“特色化”实现错位竞争发展,以经营“轻质化”实现低成本可持续运营,以操作“智能化”提升服务效率,以服务“生活化”融入社区求发展。目前43家社区支行已累计服务5.4万户社区家庭,受惠人数约10万人次。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无疑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互联网+”深刻融入百姓经济生活的时代,“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更是让普惠朝着更广阔的区域、更便捷的形式改变。如浙商银行温州分行推出“点易贷”,借款人通过APP申贷,系统1小时内即可完成审批。

  让“支农支小”

  红利落到实处

  普惠金融,另一关键则是“惠”。

  让红利“惠”到实处,就需要金融机构真正植根于小微企业、“三农”这部分群体的需求,不断创造新的金融产品,从而让每一主体都可以享受到高度匹配的金融服务。

  温州银监分局深入市场开展细致而广泛的调研工作,重新认识温州“金改”后的经济金融新环境,敦促辖内金融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小微业务的战略定位,倾斜资源以加快“支农支小”业务发展,扩大服务半径,做深做实小微业务。

  邮储银行温州市分行根据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规划,牢牢把握低压电器、泵阀、汽摩配、教玩具、鞋类、印刷等温州支柱产业布局,在全辖各县市建立11个小微企业专业化团队。通过下放受理、调查、放款权,达到贴近市场、深度开发的效果,让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此外,“支农”项目也在温州遍地开花。如苍南农商银行“统购统销贷”、泰顺联社“救急应灾贷”等。此外,瓯海农商银行通过搭建“强村实业”公司实体平台,帮扶瓯海区101个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实现“摘帽”。

  西瓜从生产到销售能享受到多少贷款资金?乐清农商银行给出答案:2300万元。

  该行在扶持仙溪域外西瓜种植产业化经营时,在生产环节,以农业带头人及各承包户为授信对象,根据土地总承包合同和每亩土地成本净收益率确定生产授信额度;在收购环节,以专业合作社为授信对象,根据西瓜的实际产量确定授信额度。据统计,仅针对西瓜产销链条,该行每年至少提供2300万元生产、收购贷款资金。

  为了将“支农支小”推向深入,温州银监分局引导金融机构将服务贯穿全产业链,做到“上游”和“下游”结合,紧扣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参与者,创新了涉及生产、销售的“链条式”金融服务模式。


浙江日报 温州银行业改革破题·率先突围 00014 以“温州经验”丰富普惠金融的“浙江模式” 2018-01-18 浙江日报2018-01-1800005;浙江日报2018-01-1800006;浙江日报2018-01-1800008 2 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