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温州银行业改革破题·率先突围

2017年末不良率降至1.92% 不良贷款连续11个季度“双降”

温州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

  2011年下半年,一场源于部分民间借贷纠纷,而后波及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金融风波在温州爆发。这场风波来势汹汹,对温州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深远。其中最为直观的标志——不良贷款连续18个月“双升”,不良贷款率在2013年末突破4%,并持续高位运行两年多。一场风险化解与防控战役随即打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温州银监分局作为监管机构,立足实际、迎难而上,以温州成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在银监会、浙江银监局以及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推出一揽子创新举措,引领温州银行业全力打造区域金融风险化解和防控“温州样本”。截至2017年末,温州不良贷款余额166.53亿元;不良率1.92%,较最高峰值下降2.77个百分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经过6年的艰难负重、砥砺奋进,我们对风险演化的感受更为直观,对风险后果的认识更为深刻,对风险根源的反思也更为全面。我们将牢记使命,引领温州银行业不断深化改革,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维护温州健康的金融生态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温州银监分局局长赵秀乐说。

统一认识 创新机制

  问:金融风波发生后,作为温州银行业的监管机构,温州银监分局当时面对的是什么情况?

  赵秀乐(以下简称赵):从银行业分析,表现为三个“大幅下降”,即信贷质量下降、信贷增速下降、展业信心下降。不良率从0.37%一路飙升到4.69%。信贷增速连续4年(2012~2015)在全省末尾徘徊,曾一度下滑至1.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07个百分点。部分银行在风险爆发期间的利润损失额甚至超过其成立后在温州所获得的利润总额。信贷权限被上收,主要负责人被上级行调整或问责等现象屡见不鲜。银行从业人员离职现象逐渐增多,部分银行员工离职率超5%。

  同时,企业生产投入明显减少,信贷需求减弱。部分企业契约精神弱化,屡屡突破道德底线,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增多,银企间的互信进一步被伤害。因此,对于我们监管部门来说,亟待解决的不仅是银行“不愿贷”的问题,还要解决提升新增贷款质量,降低不良贷款以及增进银企互信等问题。

  问:温州的金融风波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仅仅是金融层面的问题,还有地方产业转型之后,企业过度融资过度投资、企业契约意识不强、法制和诚信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银监从何破题?

  赵:解决温州金融风波的问题,首先需要社会各界统一认识、合力共谋。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温州银监分局在深入调研、摸清实情的基础上,提出“帮扶企业就是帮扶自己”“支持企业也是支持银行”等理念,推动各方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保增长。指导银行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政策,简化审批流程、提供利率优惠,2012年来累计新增贷款超2600亿元、信贷年平均增长率5.90%,以优质增量贷款做大分母,稀释不良贷款。二是快处置。在强化风险真实性监测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重点机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监测,将不良贷款情况纳入市政府考核与通报,推动落实风险防控属地责任。同时。推动地方政府、司法部门出台相关措施,优化不良处置和盘活的外部环境,并指导辖区银行用好用足政策,在清收、核销等传统方式基础上,探索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新手段,持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2012年以来,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839亿元。三是搭平台。连续3年力邀全省银行业一把手齐聚温州,召开浙江银行业服务温州实体经济会议,出台温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双十条”措施及升级版,即浙江银行业出台服务温州实体经济发展十条措施,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企业帮扶和不良贷款化解十条措施,为后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配套机制提供了依据,实现金融风险防控提早介入、精准施策。四是建机制。坚持“政府牵头、银监引导、协会会商、企业自救、银行帮扶”五位一体企业帮扶工作框架,先后出台或协助出台抵押物查封临时解冻、顺位抵押、简易破产程序、联合授信管理等35项工作机制,强化多方联合共控风险。

  “不良”“双降”之路,也是一条改革破题之路。从实际效果看,辖内信贷投入明显企稳,不良贷款处置持续提速。尤其是2016年后,月末不良率呈持续性下降态势。2017年末,贷款余额8657.63亿元,同比上升7.26%;不良贷款余额166.53亿元,比年初减少50.7亿元;不良率1.92%,比年初下降0.77个百分点。

精准帮扶 化圈解链

  问:企业是这场“金融风波”中的原发点,也是解锁困局的关键所在。银监部门是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对企业实施帮扶的?“精准”二字如何理解?

  赵: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我们的本分,也是打赢这场风险处置战的重中之重。“精准”二字首先体现在分类帮扶上。针对金融风波发生之初,企业帮扶“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银监分局提出了“保健扶伤不救死”的帮扶原则,推出三大精准帮扶模式:一是“联合授信+帮扶”模式。制定联合授信管理违约机制管理办法,明确违约行为管控,着力解决“过度授信、多头授信”问题,全市纳入联合授信管理的企业20892户,信贷去杠杆效果显著。二是 “债委会+帮扶”模式。坚持“扶优、帮困、退劣”原则,开展“同进共退”,有效破除以往各自为政、被动应付的风险处置模式。目前已指导组建各类债委会467家,涉及担保圈重点企业较2013年大幅减少997家。三是“债权诉调+帮扶”模式。联合温州市中院创新推出“诉调对接”机制,采取“诉调对接+赋强公证”的模式,有效弥补司法力量不足的现实困境,实现案件快审快结、风险化小化散。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至县域全覆盖,案件审理时效大幅提升。

  另外,“精准”二字还体现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我们紧紧围绕“增信减负”,引领温州银行业出台一系列优惠便民措施,助推温州企业攻坚克难。例如为了缓解企业“转贷难”“续贷难”问题,2012年,我们在全省率先试行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创新,推出了“分段式”“增信式”“年审制”等4大类、98个创新产品,累计放贷2800多亿元、支持企业30万家次,降低企业转贷成本1.65亿元。如温州银行在全省首推的“续贷通”业务,可以在企业贷款到期前,通过“转期法”“循环法”等方式,实现贷款到期和续贷无缝对接,有效降低客户的短时还款压力。同时,开发完善“不动产信息查询系统”“房地产押品价值咨询服务系统”,实现续贷登记无缝隙、融资降成本。目前,银行端口日均查询量突破1000次,帮助降低评估费约30%。

  鼓励银行按需“定制”信贷产品,也是精准帮扶的一种形式。如,农行温州分行与浙南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金投合作,推出小企业风险池贷款。中行温州分行与鹿城区法院推出“拍卖通”,为司法拍卖房产提供按揭贷款,开创了全省先河。

  问:互保、联保产生的担保链风险,是风波进一步扩大的主要推手。分局在化圈解链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赵:我们推出了化解担保链风险的“八大模式”:平移代偿法、担保置换法、暂缓追偿法、差额担保法、资产重组法、外部收购法、破产重整法以及政府转贷法,以“组合拳”的模式快速化解担保圈风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例如暂缓追偿法主要的运作模式为:各债权银行结成“同进共退”联盟,要求保证企业作出接受工作组进驻、接受银行资金监管、不逃废债务、帮扶资金必须用于主营业务等书面承诺,债权银行虽起诉但在债权有效期内不予追偿,并视情况决定到期后是否延续。该模式是辖内银行业处置“两链”问题的一项重大创新。中城建设集团破产事件中,担保链上的广泰建设集团等11家保证企业就因为暂缓代偿这一创新得以生存下来,从而避免了温州建筑业因“行业龙头”中城破产而遭受毁灭性打击。截至2017年末,该模式已经解决或部分解决问题企业82家,问题贷款近29亿元,具备可复制推广的前景。

  各机构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衍生了不少特色创新。例如,苍南农商银行,利用法人机构优势,对同一担保圈上的企业与涉险企业进行切断,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还款意愿,也保住了一大批生产能力佳却深陷担保圈风险的企业。

  另外,为避免部分优质企业因暂时的代偿责任被“封杀”,我们还积极建议、推动法院建立抵押物查封临时解冻机制。即法院对抵押物进行临时解封,并在银行完成转贷后再予以重新查封,帮助风险企业继续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担保公司的代偿压力,使得公司能专心生产、做好代偿。

防范风险 重塑信用

  问:我们了解到,在全力化解不良、帮扶企业的同时,银监分局也在同步推进一场旨在提升辖内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的创新性革命。请问具体有哪些创新举措推出?

  赵:加强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企业多头授信、多头融资和过度授信是导致此次金融风波的根本原因之一。几天前,瑞安一家龙头企业,因为授信银行达到7家,被农行瑞安支行拒绝继续信贷。农行瑞安支行依据的“规定”就是我分局在全国首推的“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其核心要义在于“总额控制、联合管理、共控风险”。该机制不仅有效防控了企业过度融资,也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步调不一致等问题,为推进债权人委员会以及“同进共退”机制夯实了基础。至2017年末,“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已经实现授信企业全覆盖,已挤出授信“水分”近500亿元,有效推动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涉及3家、5家以上银行授信的企业数分别较2013年末下降66%、69%,平均担保企业数也从2013年末的0.9家下降到0.68家,去杠杆成效逐步显现。

  随着处置工作的推进,辖内银行业从业人员行为失范逐渐水落石出。为进一步强化案件风险防控,我们连续5年深推“三违”风险排查,深入“清雷防险”,不断净化行业秩序。

  问:打击逃废债,不仅是保护金融债权,更是为了重塑信用环境。对此银监做了哪些工作?

  赵:温州金融改革的关键,是重建现代信用体系,以信用提振信心。但是,各种各样、手段翻新的恶意逃废债行为的负面效应非常严重。

  为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我们创新提出“温州版”4大类12小类逃废债行为认定和惩戒标准,并协同开展9批次“构建诚信、惩戒失信”专项打击行动,累计惩戒失信企业或个人284个。2017年联合开展“整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百日会战”,协助破案9起、金额5765万元、抓获涉案人员11人,逐步打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格局。

  同时纵向整合出击,率全省之先出台《温州银行业“金融服务惩戒”实施方案》,召开银行业联合惩戒动员大会,推广十大分类惩戒措施。目前累计发出警示函245份,涉及欠款金额10.8亿元,促使相关企业主动提出4.56亿元的还贷计划。并以点带面深化打击,开展信用卡恶意透支专项整治。累计6批次上报信用卡打击对象300户、重点打击164户,成效显著。

  为从源头打击逃废债行为,我们还协同市处置办、公安、国土、住建、市场监督、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推出风险企业资产变更信息共享机制,债权银行可及时获悉风险企业(个人)出发申请出境、资产或股权变更等事项,并视情况采取保全措施,维护金融债权安全。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几年持续不断的信用建设,温州曾经被重创的信用体系浴火重生。就在前几天公布的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12个示范城市中,温州榜上有名。


浙江日报 温州银行业改革破题·率先突围 00013 温州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 2018-01-18 浙江日报2018-01-1800017;浙江日报2018-01-1800023;浙江日报2018-01-1800024;浙江日报2018-01-1800025 2 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