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多举措破解水源保护区农村发展困境

金华婺城4万农民捧起“绿饭碗”

  本报讯 (记者 金许斌 见习记者 孙莉 通讯员 汪路) 冬日清晨,炊烟袅袅的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喻斯村被蜿蜒而下的梅溪叫醒了,民宿老板付兴根开门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和付兴根一样,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农家乐生意。谈及村庄的绿色发展,村民们感慨:“其实,我们心里也曾有过迷茫。”

  作为金华的核心城区,婺城区三面环山。该区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一半以上,而经济总量却不到全区的12%。与此同时,沙畈、金兰等五个大中型水库水源保护区禁止畜禽养殖、整治各类污染行业,一度让附近山村的发展举步维艰。在保护与发展的两难之中,婺城通过生态保护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水源保护区4万农民捧上了“绿饭碗”。

  转型让产业兴旺。近年来,婺城水源保护区内共关停畜禽养殖场451家、农家乐45家,关停拆除锯板厂49家、砂石厂4家。与此同时,婺城通过培训、政策支持等引导当地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并引进温泉、生态旅游等大型项目,实现产业转型。昔日“猪倌”变身养蜂大户,2017年全区蜂蜜产值达1亿多元;建起长山果蔬种植特色园等50多个特色生态农业园;安地镇引进投资5亿元的巨龙雅泉主题公园,打起“生态旅游牌”……产业转型给农民带来了更多就业和致富商机。

  生态红线法,引导绿色产业沿生态廊道布局。婺城划定水源保护地3个类型6个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42.62%。与此同时,在水源保护地红线外区域,进行梅溪流域综合治理,打造生态景观廊道,并在生态廊道沿线逐步建立一批慢生活、高端休闲民宿,引导喻斯村等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无污染生态旅游项目。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金华婺城4万农民捧起“绿饭碗” 2018-01-13 6313272 2 2018年01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