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观点

韩寒为何感叹“退学失败”

  前两天,韩寒在微博突然发文,感慨自己当年退学很失败,不希望后来者学习,“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

  韩寒,当年被舆论标榜为“反传统”的典型,当作反对应试教育的样板,“韩寒现象”因此备受关注。当年,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层面关于素质教育及“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广泛探讨。

  说白了,“韩寒现象”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无论单纯从对他本人的发展,还是从“韩寒现象”对社会的影响来看,都不能“一言以蔽之”。如今,当年的争论已成过眼云烟,可韩寒现在自己跳出来了,感叹“退学很失败,不希望后来者学习”。这事又掀起了一波舆论浪潮,比如对叛逆的嘲讽,对“过度个性”路径的否定、对“死读书”的推崇等,这就是对当年的“韩寒现象”进行简单粗暴的直接否定。

  其实,韩寒对于退学的感叹,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凸显的是成长的经验。而现在对退学失败的感叹,相比当年,无疑少了几分天真,多了几分务实求是。一个人能直接否定自己的“少年事”,体现出来的不是“落寞之情”,因为这样的否定可能说明他已从往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或者说他有新的事业与成功的支撑,才敢坦然面对过去的“伤疤”,这体现的便是一份自信。这些人生成长经验和态度才是社会更应该关注的,而不应该只停留于表层的情绪化泛滥和片面浅薄化的认知。

  韩寒当年的那一次退学虽属无奈,但确实是更适合他自己的选择。对其自身而言,“学不进去”确实是事实,学习积极性和方法都成问题,对于这种状态即使再留级,怕是也与“好大学”无缘了吧。可其写作才华却屡屡“爆表”,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样来看,向着朦胧的新方向离开那双不合脚的鞋也顺理成章。可以由此探讨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模式,但不必过度解读。在我看来,一个人走更适合自己的路是没毛病的,任何自己选择的路,如果能加上持续的知识积淀和社会实践中的自我学习,便会走得更加自信和坦然,而这可能才是韩寒“感叹退学失败”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作者为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浙江日报 观点 00010 韩寒为何感叹“退学失败” 2018-01-11 浙江日报2018-01-1100009 2 2018年01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