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书写新发传染病防治新传奇
——李兰娟院士团队获2017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纪实
这是李兰娟院士第4次以项目第一完成人身份站在国家科技奖的领奖台上。她依旧穿着赤色上衣,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大红色的获奖证书。这回,她率团队捧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最高荣誉。
在8日上午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领衔,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汕头大学等11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这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我省科学界荣获的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一刻,李兰娟院士团队用在全球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十年,刻下属于中国人的荣光。
从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走出来,李兰娟激动地对记者说:“能够取得这样的荣誉,是对新发传染病防治中取得系统创新突破的国家队伍、国家平台、国家力量的充分肯定,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建设健康中国的决心与信心。”
十年光阴,筑起国内新发传染病防治屏障
在2003年全国防控SARS的“战役”中,我省在SARS早期传染源控制、病毒检测和疾病救治上取得突出成绩。但是,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却陷入了深深的遗憾——我国在新发传染病防控、救治领域根基薄弱,SARS新病原最终还是由美国人确认。
中国如何在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在世界科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SARS疫情后,我国加大了对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设,将“传染病防控”作为“十一五”以来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并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在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李兰娟院士团队汇聚了我国相关优势力量,创建了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家平台,设立了包括P3实验室、负压病房、人工肝、微生态等14个研究子平台,针对我国重大传染病诊治展开深入研究。
在李兰娟院士带领下,依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家平台,全国顶尖的传染病研究科研力量被汇集起来,如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相关优势学科开始联合攻关,逐渐创建医疗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搭建了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坚固堡垒——
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传染病防控四大体系和两大平台,在发现新病原、确认感染源、明确发病机制、开展临床救治、研发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等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各个链条上,均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李兰娟院士项目团队在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筑起的牢固屏障,成功防控了这场疫情。这一年,离SARS重创中国,正满十年。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系统工程,成功防控H7N9疫情
2013年春,华东地区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疫情一出现,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李兰娟院士带领下,立即进行顶层设计,启动联合攻关,打响防控战役。
在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中,李兰娟项目团队协同攻关创建的新发传染病防控“中国模式”技术体系——新发传染病防控四大体系和两大平台不断得到完善,并很快打赢了这场战役:
疫情报告后5天内,项目组通过已建成的全球最大传染病监测网和数据库,迅速发现并确认了突发疫情病原是一种全新的H7N9禽流感病毒,揭示了H7N9新病原演化进化规律,并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公布了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共同应对该新发传染病赢得宝贵时间。这,得益于新发传染病病原早期快速识别技术体系的平台优势;
1个月内,项目组“锁定”传染源,发现活禽市场禽类与患者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证明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源头,建议关闭活禽市场,避免疫情向全国播散。这,得益于新发传染病预测预警技术体系的完善;
项目组从蛋白结构到动物模型进行多角度解析,首次发现揭示导致H7N9病毒禽传人的关键分子机制,揭示人感染H7N9病毒导致患者重症和死亡的关键原因是患者存在“细胞因子风暴”,为全球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提供了指南。这,得益于新发传染病感染和发病机制研究体系的创新;
为了突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病死率难点,项目组创建了早期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系统揭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临床特征,并创造性地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发现能有效消除“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这,得益于新发传染病救治体系中国技术的建立;
此外,得益于新流感疫苗快速研发技术平台和新发传染病诊断试剂高效快速研发平台,病原发现后2天内,项目组成功研发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3天推广至全国,7天由世卫组织向全球推广;2个月内,项目组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人感染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打破我国流感疫苗株必须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填补我国流感疫苗株自主研发空白。
“中国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评估和循证应对可作为今后类似事件应急响应的国际典范。”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应对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的评价。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全球新发传染病防控史上,利用自主创建的“中国模式”技术体系,成功防控了在我国本土发生的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
初心不变,艰苦钻研创造中国荣光
科研荣誉的背后,是多少汗水的汇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9号楼,是2007年由李兰娟院士亲自设计的一幢传染病救治楼,五楼是负压病房。每次进入病房,医护人员都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几个小时下来,鞋里全是汗,脱下鞋能倒出水来。在浙大一院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内,项目成员在身体极限中进行科研攻关。成员杨仕贵说:“科研人员每进一趟P3实验室,就有种被掐着脖子的感觉。”就是在这样严苛的科研条件下,我国首个人感染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在这里研制成功。
成功的道路往往比我们看到的、想象的更为艰难。我国科学家用实力将“中国力量”挺进世界新发传染病防治舞台,在控制MERS、寨卡等传染病输入、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中贡献着中国智慧,向全球提供中国经验。
项目团队所取得的重大系列科研成果,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尖杂志发表SCI论文248篇,总影响因子1857.917,5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获专利17项,编写专著25部,发布指南38个。研究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每个走进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会议室的人,都能看到这句话。而这句话,早已融进科学家的血脉,写进了他们的内心,书写着健康中国建设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