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报亭时代翩然过

  在数字化媒体的冲击下,纸媒不复往日的风光。无论是开发移动端线上线下一体化,还是投融资孵化内外部新项目,都是纸媒尝试转型的新动作。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报刊亭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已逐渐走向没落。

  1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布《都市报刊亭,请慢些慢些拆……》的报道,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公共报刊亭的存留问题,作为离市井百姓最近的文化设施,是精神文明的末梢,应该予以保留。翌日,浙江日报“弄潮号”刊发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作品《都市报刊亭:纸质阅读的价值守望》。作者认为需要为都市报刊亭留存一方地。在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移动化”能否抵达深度?有观点认为,移动端新闻好作“标题党”,缺乏聚焦社会热点的深度。然而,新闻报道的深度究竟是由其内容还是其载体决定?移动端需要为“标题党”背锅吗?在笔者看来,与传统纸媒相比,移动端更具时效性,而碎片化的阅读特征,恰好契合了新闻首先需要被“知晓”的属性。深度阅读和碎片化的浅读,二者共同分享个人的空余时间并不冲突。

  还有不少人认为,一些“公知”、大V的煽动式分享,降低信息传播的质量,干扰读者自我判断,而这同样不是移动端的“锅”,至少批判对象就出了问题。在这个人人自由表达的时代,充其量算是自媒体的负面效应。传统媒体在移动端的深耕,利用科技的便利改善传播方式,同样能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在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交锋中,为报刊亭的存续问题发声,着实站不住脚。

  报刊亭是文化宣传阵地?我们不拘泥于什么是“文化宣传阵地”,或许报刊亭曾经是,但现在受众已经转移了,坚守这块昨日阵地又有何意义?这群疾呼坚守的人,刻意拔高报刊亭的地位,也许他们更多的是想留住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记忆,而代价就是公众需要为他们的私心买单。多数报刊亭占据着本就不宽敞的公共道路,早已经不能通过销售报刊杂志维持其正常运转。为了照顾年龄稍长的读者,多地开启报刊亭“退路引店”机制,将售卖报刊杂志的功能引入超市、便利店,而生活中大多数报刊亭实际已经沦为占道经营的小型便利店。

  选择权终归是要还给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报刊亭的公共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弱化。刊物售卖是市场化行为,而报刊亭的设立也不再需要行政化手段。倘若读者有纸媒阅读需求,“唯利是图”的商人们就不会放弃这个挣钱的机会,众多的便利店更不会“袖手旁观”,最多只是售卖报纸的地点发生了更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如把消逝的印记,放入我们的心底。留一份希望,看向远方。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学生)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报亭时代翩然过 2018-01-09 6280715 2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