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科技创新的“之江力量”
王玉宝
李兰娟院士人还在人民大会堂,由她领衔的科研团队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喜讯已经传遍浙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浙江满载而归,囊括28个奖项,其中,尤以李兰娟院士团队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更为引人瞩目。这项曾在防控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场战役中功勋卓著的科研成果,一举夺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零的突破”,也是该奖项首次花落浙江,体现了我省科技创新水平的稳步提升。
获奖的数量和成绩是一个方面。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解读舆论的反应,尤以浙江最为关注本次奖励大会。大会前,相关新闻已提前对获奖成果和人物进行详细解读。而这一高大上的奖励大会,也不只有教授、院士关注,企业界、民众也纷纷热议。
舆论的热度,是一个征兆。它从侧面映射,科技这个看似高冷的话题,在全社会得到了更为热烈的反应。这背后,是人们对科技工作者关注度的提升,是全社会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同。归根结底,在这个新时代,有着更大抱负的浙江,进入了一个要以科技创新撬动更大发展的新阶段。
关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施政重点,可以发现:近年来科技创新的地位显著攀升。去年7月份省委书记车俊领队赴长三角兄弟省市之行,我们发现,车俊书记每到一个地方,除了畅谈长三角合作发展,就是深入观摩当地科技创新。此后,在多个场合,他多次强调要“以家国情怀和空前力度谋划推进一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项目”。随后,之江实验室揭牌,西湖大学筹建提速,华为等科技名企深耕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更在“四个强省”工作导向中,写入“创新强省”“人才强省”。这些显示,浙江进入了靠创新谋取更高发展“段位”的全新领域。
从国家的宏观场景看,中国进入新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国家由大而强,都离不开一批国之重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规划的安排,到全国科技“三会”,再到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每每都有对科技创新的浓墨着笔。言辞之恳切,对于科技创新迫切性重要性的强调,溢于言表。可见,科技创新于中国不只是说说而已,中国是志在必得。而从浙江看,春江水暖鸭先知。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国际贸易一线,浙江尤其看到科技创新于浙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科技创新这个门槛必须跨过去,科技创新的短板必须补齐。
获奖归获奖,短板依然在。曾有人说,浙江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侧重于周期较短、见效较快的应用端创新,而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迄今为止罕有真正拿得出手、真正让全国服气、真正让世界公认的科技成果。这样的评价可谓逆耳忠言。如何补齐知名高校不多的短板,补足原始创新之钙,更多关照基础研究,推出更多国之重器,建构基于重大科技创新之上的大产业,这些都需要踏实苦干。
首先,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政府要在这方面搭建大平台,把目光放长远,胸怀国家和社会,舍得投下真金白银,特别是采取超常规举措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建设好之江实验室,办好西湖大学等。其次,是更加突出“人才强省”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揽才。最后,是在全社会构筑创新的生态系统。这包括企业的创新环境、投资孵化环境以及科研机构的创新机制等。当然,这离不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