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湘西精准扶贫助发展,山村迎巨变

老覃的三笔扶贫账

  记者赶到村口时,已是中午11时许。群山环抱中,红色吊脚楼泛着金光,身着土家族服饰的村民们载歌载舞,热情迎候各方来客。

  这里是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的龙洞湖村,一个典型的湘西土家族山村。这些年,宁静的小山村亮出绿水青山,秀出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这几年,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到7000元,再到1万元,一年一个样儿!”见到我们,早已知来意的覃金平报出第一笔账。

  “这么快?这么好?”

  “走!看看去。”听出了记者的小疑问,覃金平拉起我们跨步进村。老覃现任张家界龙洞湖农耕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为集中精力搞好文化旅游,2016年他干脆辞去村主任一职,甩开膀子加油干。

  边走边聊。眼前的这片绿水青山,在覃金平眼里全是一串串数字。“你看看这些地,以前种粮食,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收入只有500元。全家老小一大家子人,这点钱哪够用呀,好些时候都快过年了,不少人还得出门打打小工。”回忆当年的苦日子,豁达的覃金平有些心酸。守着这么好的自然山水,又有丰富的土家族文化资源,这样下去不行。于是,覃金平等村干部一合计,决定搞文化旅游。

  村干部算大账,村民算小账。文化旅游搞起来后,全村1300多个村民,就是1300多张小账单,一下子变“复杂”了。

  “现在,村民收入主要有四块,外出务工、个体运输、文化旅游,再加上种果树和搞养殖。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旅游。村里已经有5家农家乐,赚的就是文化旅游钱。这几年,村里的柑橘、猕猴桃、花生、土猪肉、牛肉等特色农产品种养殖规模越搞越大,就是因为游客多了,销路宽了!”覃金平说。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村民向钱英家。80后的向钱英以前在外务工,一个月收入才千把块。村里搞文化旅游后,她是最早返乡开农家乐的。开始床位只有四五张,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张,旺季时每天收入最高有1000多元。

  “10多万元吧。”禁不住再三追问,向钱英低调地和我们分享了她一年的收入账单。其实,这还是保守数字。比如,她家还种了几千棵猕猴桃树,通过农家乐卖给外地游客,每年收入也有几万元。

  走出向钱英家,老覃指着村道两边,得意地算起第二笔账,目前全村已经改造了120户民居,2018年将再发展50家农家乐,到时,许多村民的小账单上又要多一笔收入。

  算好了收入账,老覃又带我们去看第三笔账——文化账。

  走进吊脚楼主楼,嚯!好大一个天然溶洞。洞深百米处,豁然开朗,这里是村里的土家族民俗文化表演台。教字垭镇文化站站长覃基球告诉我们,村民们在这里跳土家族舞蹈,有迎宾舞、蓑衣舞、茅古斯舞等10多种,是所有到访游客的必看项目。

  覃基球介绍,土家族文化是湘西的代表性文化,以前因为缺乏传承载体,年轻人慢慢都不学了。搞文化旅游后,大家看到表演土家族舞蹈不仅能传承民族文化,还有收入进账,积极性全激发出来了。2016年,文化站在村里首次开表演培训课,报名的村民仅百人,2017年一下子猛增到500多人。而最让覃金平开心的是:“以前村民没事喜欢打牌赌博,现在好啦,空下来都去练跳舞了。”

  台上的舞步,越跳越欢快;台下的账本,越算越开心。覃金平告诉我们,张家界很快就要通高铁了,紧邻龙洞湖村的高速公路也快通车了,村里的增收新项目——万亩花海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等高铁通了,欢迎浙江游客坐着高铁来湘西,体验土家族文化。”他笑着对我们说。


浙江日报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00003 老覃的三笔扶贫账 2018-01-05 浙江日报2018-01-0500016 2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