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2017年终特别报道

绿色浙江启新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当下,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生态文明变革的大时代。

  过去的一年,浙江治水拆违克难攻坚,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生态文明制度日臻完善;环境之变带来产业之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治水拆违,回应民生关切

  历经五载春秋,浙江治水拆违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对绿色的追求,浙江永不停歇。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浙江决心拉高标杆,深入推进治水拆违。

  2017年,浙江治水率全国之先,吹响了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的冲锋号。

  全面剿劣,意味着不仅要消除大江大河的劣Ⅴ类水,还要整治沟渠池塘等劣Ⅴ类小微水体,还水乡浙江清丽风光,还百姓更好的生活环境。浙江治水人还掷地有声地宣告:只要有一口池塘整治没完成,一个县的剿劣验收就通不过!

  经过前11个月的全面治理,全省仅剩的58个省控、市控、县控劣Ⅴ类水质断面均已销号;全省排查出的16455个劣Ⅴ类小微水体,已于10月底全部完成验收销号;全省大江大河水质总体优良。

  曾几何时,翻开全省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布图,温州、台州区域标着密密麻麻的红色五角星。五角星,代表的是存在的省控、市控劣Ⅴ类水质断面。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2017年,温州开展明察暗访17轮次,自查自纠问题2850多个,约谈单位(部门)40个,问题整改率达100%,提前完成年度剿劣任务;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群众满意度提高3个百分点,成效空前。

  这一年,浙江拆违以人民为中心,打响了城中村改造的攻坚战。

  绍兴越城区,典型的江南水乡。但则水牌的村民,困守城中村近四十年。隔着一条环北路向南是高楼林立的迪荡新城,而这里却要斜着打伞才能穿行。越城区把拆违重点放在城中村改造。一年间,通过拆改快进,共投资190多亿元,拆迁300余万平方米,1万多户居民挥别城中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7年初,通过摸底调查,全省确定共需改造的城中村1676个,其中2017年要改造848个,合计23.68万户、6067万平方米。2017年11月底,全省已启动861个,其中740个已完成,合计31.2万户、7577万平方米,是全年任务的132%、125%。

  而今,诗画江南的碧波清流,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已成为浙江人的自信与骄傲。

  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立于新时代的潮头,浙江治水拆违的生动实践,正积极回应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体制,筑牢生态屏障

  这一年,浙江领导干部肩头又多了一份责任。

  如今,湖州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既要审“钱”,还要审“绿”。为官一任,生态家底变动如何,湖州以国家试点为契机,大胆改革生态文明体制,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当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成了评价和考核干部的必要条件,那么保护性开发也成了干部首要考虑的问题。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湖州市为此共否决27个总投资达21亿元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018年,这项制度将在全国推开,促使领导干部当好生态保护的“守门员”。

  这一年,浙江人脚下的土地多了一重守护。

  一条看不见的红线完成生长,这是我国继耕地红线之后,第二条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红线——生态保护红线。2017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落实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意见》,将这条关乎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布落于江河湖海、山川平野之上,为浙江的生态环境保护竖起一道牢固屏障。这条红线的最终目标,是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找到平衡点。

  这一年,浙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蹄疾步稳。

  2017年6月30日,第七个“浙江生态日”之时,省检察院驻省环境保护厅检察官办公室、省高院与省环保厅环境执法与司法协调联动办公室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我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步入全新阶段。2017年12月,浙江启动首轮省级环保督察,重点督察丽水、衢州两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让督察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常态。今后,这种自查自纠模式的省级环保督察将每年抽查进行。

  展望未来,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砥砺前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市场化机制、监管体制等“堡垒”将成主攻方向。

  转变方式,迎来绿色发展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九大报告,为绿色发展赋予了新内涵,也为美丽浙江建设指明了新方向。

  龙泉,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2017年,龙泉全面向低小散竹木制品产业开刀,对查实的17家未办理环评手续或存在污染问题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依法依规开展顶格处罚;在“三改一拆”范围内的企业坚决拆除;对部分无法获得环保审批及验收企业下达“逐客令”。同时,逐步推动园区企业和竹木制品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携手并进。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实现双赢,答案在实践中日趋清晰。

  杭州经济开发区,作为浙江省最早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较早面临由单一工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的困境。2017年,开发区从居民投诉最多的废气扰民问题入手,要求橡胶企业提标改造、转移产能双管齐下,制定改造技术“路线图”和“时间表”,启动废气治理和生产工艺改造,制定产能转移计划,有序关停搬迁。企业在倒逼下加快转型,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改善。

  摒弃陈旧发展方式,绿色理念在浙江播种开花。

  最近,金华市环保局收到群众的一封表扬信,某公司员工就其举报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点赞环保工作效率。在浙江,呵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件全民动员、全员关注的大事。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低碳环保、践行绿色出行,与环保部门联手捍卫碧水蓝天。

  15分钟,这是嘉善“环保天地图”发现异常到问题解决的速度,也是浙江环保治理效力的缩影。从脚下的土地到头顶的天空,浙江正建立起“天上无人机、地上摄像机、面上智能机”的立体化监管网,改变传统的环保监察模式,提升执法的速度和效率。

  2017年1月至11月,全省环保部门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8331件,罚款7.67亿元,移送公安案件1141件,行政拘留671人,刑事拘留1027人,被誉为最严环境执法省份。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浙江,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浙江人矢志不渝,不断开启绿色发展新征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浙江日报 2017年终特别报道 00005 绿色浙江启新程 2018-01-04 浙江日报2018-01-0400009 2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