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元旦溯源

  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元旦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元旦,先秦时也叫“元日”“上日”“改岁”,两汉时称“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六朝时叫“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以后才开始出现“元旦”的称谓。不过,元旦是建立在农历基础上的岁时节日,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过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因为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所以称“元”。元的基本释义是“头”“首”“始”等,旦的本义是指初升的太阳,而元旦,就是一年中第一天升起的太阳,也指第一天。

  夏代时已经有了四时和十二月的岁时文化,到商代农历或称夏历的历法日益完善,过年的节日文化开始出现。一般意义上说,夏代建寅,于农历正月为岁首,商代建丑,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建子,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意思是过年的元旦,从正月或十二月还是十一月,是由朝廷确定的。汉代时,早期沿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直到汉武帝时校正更改历法,于是,重新定岁首于正月,从此,我们的过年就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今天的春节于农历正月开始,就始于汉代。

  元旦仅仅是一个过年的代名词,当然也仅仅是指向一天。但实际上,过年的文化不仅超越元旦这一天,而且还非常丰富多彩。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齐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友、亲、乡党耆老。”意思是正月初一前三日,家人齐集,然后于正月初一的早上做三件事:祭祖敬神;举家祝贺,给尊长上酒;走亲戚朋友贺岁,这实际上已经有了祭祖吃团圆饭拜年的习俗雏形。魏晋时有了“馈岁”“分岁”和“守岁”的习俗,当时正月初一每人要吃一个鸡蛋,相互拜岁。唐代时,过年的文化已经非常丰富,除了贺岁以“万岁”相称外,宴筵、燃竹以爆、拜岁等是官民皆俱的文化。宋代后,过年的文化已经包括接灶神、贴春联门神、吃饺子年夜饭、燃爆竹烟花、驱傩祭祖、守岁拜年等,这些内容今天依然是我们过年习俗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过年最重要象征的元旦,在清朝后,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1914年1月,袁世凯批准了北京临时政府关于改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的动议,而四节之时,国民休息,公务人员放假一天。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部和教育部提出了改革阴历节日的呈文,要求废止阴历,将依附于阴历的节日,用阳历加以规定,相关的节日内容则与阳历所定节日相同。如公历1月1日称元旦、1月15日称元宵、3月3日称上巳、5月5日为端阳、7月7日为七夕、7月15日为中元、9月9日为重阳、12月8日为腊八等。这一新的节日形式经审查后,并经国民政府同意,于1930年4月通令各地执行。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百姓依旧按农历耕种,也依旧按农历过年过节。后来,上述节日还是被农历原有的节日所取代,于是,元宵、上巳、端阳、七夕、中元等节日的名称,又回归于传统的农历时纪和传统的节日。不过,传统的元旦称谓,却在公历的1月1日这一特殊的时间点上得到认同和实行,真正的“元旦”则被改称为春节——就是我们的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的传统节日。

  元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重新确认,它与世界上实行公历的其他国家一样,是公历新的一年的开始,国家放假一天。人们在公共场所或单位,常常会悬挂“庆祝元旦”或“欢度元旦”等标牌、标语。一些以公历为唯一纪年的国家,则有新年广场狂欢,施放烟花等庆祝活动。

  元旦与传统节日的演变说明,节日文化是一种流动的文化,在国家的倡导或规范下,甚至也在民间的自主存续过程中,会在时间节点、名称和内容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度,元旦从传统节日到现代节日的演变,正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家)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元旦溯源 2017-12-31 6165238 2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