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
让孩子们读好书
本报记者 李应全 通讯员 刘丹丹
2017年,我省教育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
缩短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是教育均衡化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省通过区域名校集团化、学校联盟、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方式,让弱校、新校、民校搭上名校的快车。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为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造条件。目前,99.8%的农村中小学校实现宽带到校到教室,无线宽带覆盖。
为让更多孩子遇到名师,我省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通骨干教师和校长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的通道。2017年,全省68517名中小学教师被纳入“县管校聘”范围,占试点地区教师总数的57%。2014年以来,累计交流教师、校长48764名。
> 记者手记
人生的幸运,莫过于在小小的年纪遇到最好的老师。好像一粒种子,播进沃土,茁壮成长。
来自湖北的李女士和丈夫在杭州城西开了一家汽修店。不需要杭州户口,不用交一分钱学费,他们的孩子今年顺利进入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读一年级。“在杭州读书,孩子高兴,我们放心。”李女士笑着说。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难题。省教育厅连续多年把解决好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全省各地以公办学校为主,多种渠道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在宁波海曙区、绍兴越城区等地,随迁子女100%就读公办学校。同时,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我省共有147.52万名随迁子女在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其中本省户籍29.37万人,占19.9%;外省户籍118.15万人,占80.1%。不管来自何方,都能读上书、读好书,浙江基础教育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气度。
这么多孩子来浙江上学,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我省设立随迁子女教育专项资金,支持接纳随迁子女就学较多的地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各级政府将随迁子女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凡是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样的免费政策,包括免学费、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等。各地按学校实际在校生数(包括随迁子女学生)和拨款定额安排公用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