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经济瞭望

既坚守实业又熟悉资本经营的他,从未停止思考

汪力成:不忘初心的“变革者”

  “经营企业是一件既讲科学又讲哲学的复杂之事,但不经历这种让人‘生不如死’的过程,你就不会成长蜕变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这样定义自己30多年企业经营的经历。

  从1978年以技术工程师的身份考入华立前身余杭仪表厂,1987年临危受命担任厂长以来,他一路带领华立从余杭小镇走向世界,从单一产品迈向多业并举的开放生态,业界一直流传着这位既坚守实业又熟悉资本经营的“商界魔术师”的传奇。

既坚守实业又熟悉资本经营的他,从未停止思考

汪力成:不忘初心的“变革者”

本报记者 李知政

  扛起“救命药”

  叩问健康业

  2015年12月11日,当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汪力成也忍不住抹了眼角。

  如果说屠呦呦是拯救千万生命的“英雄”,那么汪力成可以称得上是助推青蒿素产业化、国际化,加速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的“幕后英雄”。早在十七年前,华立就以跨界之势,在无人愿意问津的青蒿素领域,率先扛起了实现青蒿素产业化的大旗。“青蒿种植于贫困的重庆山区,而青蒿素药品90%卖给疟疾高发的非洲穷人家,两端都是穷苦百姓,以‘增进社会福祉’为宗旨的华立不但没有高价售卖抗疟药,而且还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整个行业的‘垄断式’高价格。”汪力成说,“青蒿素背后是一整个非洲市场,拥有无限的商机。更何况这是‘救命药’,哪怕是不赚钱,我们也要做!这是浙商兴业报国的责任担当,华立做到了、也坚持走下来了。” 2014年,华立将青蒿素产业注入旗下昆药集团,让昆药集合所有优势资源,做大做强青蒿素产业。“资本应该是助力产业的,产业发展了才能助推社会进步。”这位被称为“资本教父”的实业家,这样来阐述资本和实业的关系。

  年近六十的汪力成,常常表达 “利他就是利己”的哲学观。在他看来,只要做人做事的出发点是善待社会、善待他人,这个世界也会感受到你的善良而给予福报。

  今年恰好是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成立的十周年。这个没有华立标签、以汪力成个人名义成立的非公募基金,十年间已累计捐赠帮扶3000多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公益足迹遍布30个地区,累计支出善款近3000万元。但几乎没人知道,当初成立这笔基金时,汪力成的个人银行账户上还有数千万元贷款。“慈善不是钱多得花不完的时候才做的,那就晚了。我把我的人生分成两部分,一半是创造财富,一半是让财富回归社会。即便有钱了,保持一定程度的生活质量足矣。能受人尊敬,能对国家、对社会产生价值,这才是我的追求。”执此一念,便是十年。十年的坚守承诺,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浙商的责任担当。

  但这种担当不仅仅是救死扶伤、乐善好施。27岁被“赶鸭子上架”,带领华立从粗放式工厂走向现代化企业,在一次次时代变迁中创新变革、与时俱进……“让华立成为一家健康长命的企业,是我对这个社会最起码的‘担当’,让华立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是我的梦想”。这些坚忍不拔的岁月已成为一个个回忆的烙印,被汪力成总结为“成功源于责任的担当”。

  老树发“新芽”

  变革促发展

  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责任担当,使得跳出工厂化发展模式的华立,在新世纪之初找到了新的产业增长点,快速形成了以医药为核心主业的“一主两翼”产业新格局。而就在这时,汪力成做了一个令外界震惊的决定……

  2010年底,汪力成宣布辞去集团总裁、法定代表人,只保留了董事局主席的职务。一时间,他“退二线”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如今回忆起七年前的决定,汪力成这样说,从“陪跑教练”到“精神教父”的角色转换是他想改变的。50岁的他开始“玩”起互联网,让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深入了解互联网的本质。

  深度触网的汪力成还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这个时代不是简单的周期性变化,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无规律大变革,整个商业生态都将面临重构。如果华立继续保持不变的经营方式,那么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或许华立最多只能活十年”。

  但要在过着好日子的自我身上动刀子谈何容易,从人性本能角度来看,遇到阻力是必然的。对此,汪力成“重出江湖”的首要使命,便是带领华立完成一场壮士断腕般的自我革命。从2013到2015,这条自上而下的创新求索之路,华立虽然走得如履薄冰,但同时也收获满满。在45周年庆典上,他对自己的员工放出狠话:“不换思想就换人!今天我们要告别过去,全面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汪力成也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华立的转型升级路径就是“(互联网思维+工匠精神)×创新驱动”。

  变革促发展,老树发“新芽”。转眼间,拿到了“新世界的通行证”的汪力成在华立内部刮起一股鼓励员工创业的飓风,这股风也吹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项目。在杭州五常总部所在地,600亩的华立科技园经过近两年的升级改造,已经形成了一个聚焦“大健康”产业,已聚集400多家企业的开放、共创的创客社区。在这里,从物理空间上,已经打破传统的“围墙经济”,从顶层体系设计上,华立将自我几十年的产业积累资源完全开放,逐步构建一个拥有大企业、大产业背景的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开放大平台。

  当下,华立正逐步建立起“大健康”产业生态。从做产品、卖产品向“产品+延伸服务”升级,从做封闭的大公司向以开放的姿态做平台转变。

  “老实说,这三年我们走得很艰辛。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但一路走来,信心比三年前更足了,探索之路越走越宽广,努力的方向也越走越清晰。” 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最终推动着汪力成在未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抱团出海”

  谋划新生态

  2017年12月21日,中泰铁路正式开工。这条铁路将两国相连,也让罗勇工业园里的中国企业看到更多的发展机遇。

  早在2000年,把视线转向国际市场的华立就开始了“走出去”的尝试,而第一站便是泰国。经过五年的“摸爬滚打”,初步站稳脚跟后,汪力成开始萌生搭建海外工业园的念头,“因为从未做过这样的尝试,所以并不知道会达到怎样的效果。但想到能为一些在异国打拼的中国企业做点事儿,就觉得这事非干不可。”2005年,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合作开发建设了泰中罗勇工业园。直至今日,罗勇已吸引98家中资企业入驻,带动中国对泰投资超过25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值超90亿美元,为泰国当地创造超过2万个工作岗位……

  罗勇工业园的成功不单只体现在经济指标上。刚刚过去的一周,泰国春武里府安美德城堡里迎来了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来自泰中罗勇工业园的12对新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这种“中泰结合”超越了生意的范畴,为两国结出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硕果。

  如今,华立正在将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的成熟模式优化复制。目前,华立第二个位于墨西哥新莱昂州8.5平方公里的华富山工业园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招商引资,而华立又在北非这片热土上开始了第三个工业园的筹备工作……汪力成告诉记者,在华立海外商业生态规划中,计划在全球陆续设立“三大三小”以国际产能合作输出为载体的工业园,全方位助力中国制造业“抱团出海”!

  不仅如此,汪力成仍在总结“走出去”经验中持续创新。在他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一般会经历“规避贸易壁垒、实现‘销地产’、供应链本地化、员工本地化、产品研发本地化、经营本地化、资金本地化”这七个过程。为此,华立在境外工业园的模式打造中,也从1.0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到2.0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境外全方位服务平台再到3.0境外区域总部服务平台不断升级。

  在去年召开的“一带一路”工作座谈会上,作为全国民营企业家唯一发言代表的汪力成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声:“中国发展到今天,要与世界融合,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华立将继续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更多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同时,助推当地实现互惠共利。”以利他之心搭建海外平台,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战场,汪力成身上的开放大气的合作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12月4日举行的中非民间商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顺利当选商会第三任会长的汪力成对着台下两百多位商会会员说:“中非友谊固然深厚,但我们更应以市场升级中非合作。”台下掌声雷动,台上的汪力成踌躇满志。

  新时代,浙商新担当、新作为,汪力成坚持以他的远见、果敢激情,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增进社会福祉、实现人生价值”。当记者问到未来的商业模式的形态时,汪力成丝毫没有迟疑,“我坚信未来的商业模式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切都充满着汪力成的激情和梦想,而这一价值观也融入到华立的文化和经营,驱动着企业走向新的天地。


浙江日报 深读·经济瞭望 00011 汪力成:不忘初心的“变革者” 2017-12-27 浙江日报2017-12-2700008;浙江日报2017-12-2700005 2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