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动力变革正此时

  浙江是一片创业创新的热土,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进程中,创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创新驱动,为浙江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增强了浙江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不竭动力。

  搭建创新大舞台

  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中国人工智能小镇今年7月9日投入使用以来,变化真不少。目前,已引进之江实验室、浙大-阿里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百度(杭州)创新中心等16个创新平台,170余个项目通过评审,正在分批入驻。

  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我省全面建设科技创新大平台。紧密结合浙江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分布,坚持既“高”又“新”的产城融合理念,大力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发展。

  在今年浙江的大事件中,之江实验室的成立是其中之一。之江实验室由省政府主导,依托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并联合海康威视、新华三、安恒等一批网络骨干企业共同组建而成。

  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钱塘江论坛上,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表示,之江实验室作为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目标,围绕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两个重点领域,聚焦未来网络计算、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五个主要方向,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目的就是通过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基础学科群、整合协同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研发团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支撑引领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阿里达摩院的成立也是值得一提的创新大事。10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现场宣布成立阿里巴巴达摩院,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超1000亿元,聚焦于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这也是自今年3月启动“NASA”计划以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成立承载该计划的实体组织。在谈及成立达摩院的初衷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新创立的达摩院将始终贯彻阿里巴巴“解决社会问题”的技术研发逻辑,为未来20年将阿里打造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解决全球一亿个就业机会、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储备核心科技。

  当前,我省已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平台体系。既有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样的大平台,也有特色小镇等产业集聚平台,还有为数众多的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各类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我省创新创业的大舞台,是我省创新驱动的“前沿阵地”“发展高地”和“战略要地”。

  招引人才大集聚

  12月3日晚上10时多,在乌镇的一间酒吧,一群“海归”正在热烈讨论。这是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蚂蚁金服举办的一场咖荟。

  蚂蚁金服计算存储首席架构师何昌华,是个老“硅谷”了。他以亲身经历谈起眼下这波回国潮:在全球明星科技公司工作过多年的资深专才,为什么会大规模回国?他说:“现在在硅谷华人圈里,说到回国首选杭州。”近年来杭州成为“海归”人才净流入比例全国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过去5年对“海归”吸引力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学成归来的“海归”带着技术回到国内,成为各地争抢的人才。今年以来,我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发展政策,初步构建了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的制度体系,人才政策的创新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省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度创建千人计划产业园,6个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已经集聚“国千”人才177名,“省千”人才106名,落户海归项目414个,产值和税收同比分别上升23.0%、25.8%。

  杭州未来科技城已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2600多名,实现税收近200亿元,年均增幅达66.2%,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增长最快的承载平台。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目前,我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72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26人,均居全国第4位;“千人计划”专家创办企业400余家,已上市或挂牌近30家,占全国一半左右。促进人才与资本对接,“人才服务银行”已为60多位“千人计划”专家授信近20亿元,省股权交易中心“国际人才板”已挂牌企业87家、融资3亿元左右。

  人才的协同创新带来的聚变效应明显。为行业开发者提供硬件开放实验室的“硬功馆”两年前入驻杭州云栖小镇,如今,这个硬件开放实验室正在转型成一个孵化器,已经有企业从这里“长大”。成功的案例让“硬功馆”首席技术专家林春青更有信心。“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大趋势,我们做的正是智能硬件系统的开发和优化,未来还将继续和小伙伴们进行开放式合作,协同创新成果会更多。”他说。

  营造环境增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显然不能依赖粗放型、低层次的发展路径,而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

  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第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3位,知识产权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第4位,被列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试点省、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省。

  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预计2017年我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270亿元,5年来(2013-2017)年均增长12%,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2.08%提高到2016年的2.39%。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省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信息经济、机器人等产业链建设26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成2937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85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创新需要阳光雨露,我省不断加大制度供给,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工作导向,我省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使创新真正成为浙江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实体领域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浙商银行日前正式发布“智能制造服务银行”战略,于业内首倡“融资、融物、融服务”的智能制造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通过这套方案,浙商银行突破简单融资的传统思维,针对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痛点”,以创新金融服务赋能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助推供给侧改革和制造强国战略,成为金融服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典型样本。

  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还需要从制度设计上保障创新活动。记者从省保监局了解到,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经过数年的探索,顺利实现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扶持政策的无缝对接,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地市三级联动的首台套保险推进模式。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有助于突破重大装备市场化初期的推广应用瓶颈,以政府引导企业购买保险服务的方式激发了保险杠杆功能,以市场化方式降低了用户风险,实现了财政资金扶持效应的放大。

  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吹响创新强省的号角,创新驱动让浙江经济更具竞争力。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动力变革正此时 2017-12-26 浙江日报2017-12-2600012 2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