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幸福感中立德树人
孙秀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完善的教育工作,其中学生的幸福感更是德育的基石。
以培育大学生幸福感为起点,确立德育目标的价值选择。以人为本既是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诉求。但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迎合个体的低级需要,而是满足人的发展的高级需要。学校要落实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的幸福感为德育起点,把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幸福联系起来,与人的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德育真正成为人的心灵教育。只有正确评价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才能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有效开展工作,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将“德”转化为“能”,实现学生德能全面和谐的发展。
温州大学将道德教育体系建设与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项目并重,坚持以人为本,以指向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为切入点,整合学校现有的德育资源,实现道德教育体系建设计划。学校的幸福工坊、幸福课程,为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了一片天地。学校要凸显个体幸福与德育的关系,使德育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
以丰富幸福感内涵为途径,引导学生道德体系的自主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如果德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思政课教学就会丧失其生命力和说服力。因此,德育课程的内容更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因为生活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的价值实现过程。德育要以现代生活为中心,开发利用富有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幸福,在生活中实现多种价值的判断和鉴别,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让德育回归现实,使幸福感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内化德育内容。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走进民营企业、先进社区、美丽乡村,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体验社会,理解幸福的生活在于奉献,加强责任教育。
以健全幸福感培育机制为保障,力求德育效果最优化。健全德育工作机制,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特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重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将幸福感寓于活动之中,推行自主化教育。要结合“一校一特”办学理念,开发德育课程新内容,根据办学特色自编教材,并通过校报、校刊、校广播等多元载体发散学生思维,不断实现德育工作创新。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家庭、社会应组成“三结合”教育网络,构建完整的幸福感德育保障机制。在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中,德育教学不应是德育工作者单方面的教育,而应让学生也自主参与德育活动。这样做,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又可使学生通过评价使自身道德素养得到自主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必须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因此,高校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幸福内涵,以生活化、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精神品格的成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