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电影《芳华》观感之二
严粒粒 林上军
最灿烂的是青春,最灰暗的是战争。两者碰撞出的故事,唏嘘出老一辈人共有的记忆。
寒冬季节,冯小刚以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芳华》打动了无数观众。坐在影院里,不时能看到身边擦拭着眼角的男男女女。当电影片尾镜头定格,响起韩红唱的《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许多人坐在椅子上久久不愿起身。
冯小刚导演,严歌苓编剧,加上故事呈现的精致写实,《芳华》的广受好评是意料之中。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电影院中,无数不曾与老一辈拥有共同记忆的年轻观众,却同样为影片中展现的青春岁月感动落泪。
冯小刚说,拍这个电影是为了怀念这段生活,这段经历,为了讴歌这些人。他挺单纯的一个目的在拍这么一个电影。在他心里头,高度概括,就用两个字,就是美好两个字。
作者严歌苓也说,《芳华》是冯小刚和她一块定的名字,他们从那个年代走过来,《芳华》是对青春的一次怀旧和反思。他们的青春成长史和整个民族紧紧融合在一起,而且是平行的、相互映照的,无法从时代的大背景里脱离出去。
那么,从青春芳华,到残酷战争,再到静好岁月,是什么,让今天的年轻人读懂了老一辈的故事?共鸣,或许就源于跌宕中,始终不曾磨灭的,是对于人性真善美的坚守。
电影的男女主角,从没有被命运善待,却始终善待他人。
男主角刘峰,是那个年代的“活雷锋”。无私谦让——很想上大学,却把上大学名额让给别人;乐于助人——战友结婚缺钱买沙发,他就花上几个月亲手做了一对;细心体贴——南方的女战友不喜欢吃饺子,他就煮挂面给她吃;心地善良——没人愿意与何小萍做舞蹈搭档,他站出来;因为经常为同事们做勤杂工,团里一有事情,首先想到让他去干……
但是,由于一次大胆示爱,他被心爱的姑娘举报了。至此,刘峰的命运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他在被褫夺“活雷锋”荣誉后,被调离舞台,旋即投身战场。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一只手臂。退伍后,妻子还离他而去。
同样的,女主角何小萍也命途多舛。她因为父亲的问题受到连累,母亲改嫁后得不到继父的关爱;在文工团里,因为爱出汗遭到战友的歧视;在转业成为战地护士后,又出生入死,经历了无数炮火砸在脚边,目睹了无数战士倒在眼前,以致精神失常……
我们常常以为,当人在遭受持续而又强烈的不公境遇时,很容易走向极端——要么绝望,要么愤恨。但刘峰和何小萍却依然选择与人为善,选择用善良去理解这个世界,选择做一个好人。他们走过风光尽收眼底的高峰,也经历过被众人不屑一顾的谷底;他们初心不改,坚守善良本色,一刻不曾停止内心的给予。
身陷战火,刘峰尽展保家卫国的英雄血性。而对于那个举报他的姑娘,他不恨不怨,只是希望若是有天战死沙场,她还能记得他的名字。他的一生过得高尚、豁达且真诚,不曾为过去的荣誉牵绊,年长之时云淡风轻地活着,不攀附,不依靠,泾渭分明,行知坦荡。
何小萍也将青春献给了战场,她不眠不休好几夜抢救伤员;当飞机空投炸弹,她奋不顾身地用身体保护重伤的战士。在野战医院简陋的病床上,一位已经被炮火严重烧伤,完全睁不开眼的小战士,去世前拉着何小萍的手说了一句话,让人一度哽咽。
他说:我想,你一定很漂亮。
电影也引发了不少观众对主人公遭遇的不平——好人为什么活得如此艰辛,幸福为什么那样难?
其实,幸福,总是深嵌在悠长岁月里,也生长在每一颗善良的心里。
文工团解散以后,曾经在团里被捧为“公主”的姑娘胖了,成了老同事调侃的对象;干部子弟看似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形同虚设,女方感叹,很久没见到丈夫了……
而刘峰与何小萍,这两个命运曲折,却始终坚持善良的人,最终在一起相互扶持,共度余生。他们的生活,恰如电影最后的旁白所说:“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在《芳华》中,冯小刚没有给刘峰和何小萍安排一个富有、光鲜的生活,没有安排一个我们传统意义上成功的结局,而是从头到尾都让他们展示善良,却生活艰辛、平凡。但正是这种让人心痛的善良,触动了我们内心的柔软,唤醒了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善良。
有人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感谢《芳华》,让我们还能记得那代人的青春,记得那代人曾经作出的牺牲;感谢《芳华》,让我们意识到善良与真诚永不过时;感谢《芳华》,让我们向从善尚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