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美丽乡村

淳安临岐镇打造中药材特色产业链—

深山里涌动创富潮

  在《故乡》中,鲁迅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崇山峻岭之中,建起中药材交易市场,以市场带动种植生产,促进百姓增收致富……淳安临岐镇在走的这条路,很多人、很多地方都试图走过。不过,无疾而终、半途而废的不少。

  平凡的临岐镇,却在短短两年内,走通了这条路,靠的是智慧、创意和信心。

  2015年以来,因发展中药材产业,位置偏僻、资源贫乏的临岐镇迅速崛起,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余元;今年3月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使用,至今浙西地产药材销售额已达3亿元;半夏村药农仅靠一味覆盆子,今春就卖出2800万元,成为浙西山区广为流传的佳话。

  大雪时节,我们来到大山深处,各村的药农在笑声中给出了出奇一致的答案:一靠市场,二靠干部。镇干部们则说:“首先是抓住了国家振兴发展中医药的契机,搭建起市场平台,再者是村干部带头、百姓勤劳。”

  在淳安县委书记黄海峰看来,“临岐镇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人,关键是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有形的,是市场;无形的,是人心。

问计于民的 智慧

  山路十八弯。从千岛湖镇出发,50分钟后抵达临岐镇时,已不见一湖碧水的踪影。这也是千岛湖形成后,唯一未被淹没的古镇。

  “这是淳安北部山区的无奈。”临岐镇镇长程剑明说,在这个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的年代,看到千岛湖畔的乡镇,可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业,“那时,我们临岐镇的干部和百姓,真的很羡慕。”

  淳安,浙江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其中水域573平方公里,牵起23个乡镇中的18个乡镇。2014年,淳安又依托淳开、淳杨两条公路,建起150公里长的环湖绿道,让这湖秀水的生态效益辐射到湖畔乡镇。

  “2015年前的临岐镇,主要靠茶叶、蚕桑、毛竹、干果,没有特色优势,效益逐年下滑,后续增收乏力。”程剑明说,当时他们就意识到,必须尽快走一条靠山吃山的新路子。

  “淳安很早就开始提全域旅游,临岐镇也积极谋划,努力提升环境,但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有心无力。”程剑明说,这条路,似乎走不通。

  4年前,1986年生的余荣华满怀抱负而来。当过记者的他,目睹着千岛湖畔的巨变,也坚信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变山区的命运。“我来临岐后,主要负责三产这块,也就是发展乡村旅游业,但苦恼的是,当时整个镇就只有3户农家乐,怎么推都推不开。”

  仿佛有种“虹吸效应”,不在湖区的乡镇,发展起来似乎更难了。

  属于临岐的路,到底在哪里?2015年的春天,迷茫困顿之际,临岐镇的干部们决定下访调研,从群众的心声和智慧中,去寻找山乡的未来。

  两年前,方回春还是“四处游荡”的中药材收购商。当时镇干部曾找过他,还召集全镇40多个药材商座谈,询问本镇中药材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全国市场情况和发展前景。“这辈子,从来没被这么重视过。”他兴奋地说。

  有点年纪的临岐人都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中药材市场迎来高潮,临岐地产的山茱萸,因肉厚质柔,格外受青睐。“那时,镇里冒出几百名药材贩子,还带动山茱萸的扩面种植。”48岁的方回春说,“我也是那时开始做中药材生意的,可惜好景不长,山茱萸价格暴涨后又下跌,临岐镇的中药材产业,陷入不温不火的状态。”

  尽管产业未能兴旺,但淳安北部山区,依然留下了小片零散的中药材种植业。据镇里统计,2015年前,临岐镇17个村庄,种着15000亩山茱萸、6000多亩覆盆子,还有前胡等零星种植点,年产值约2000万元,是排在山核桃、茶叶后的一项副业。

  能否建个市场?走南闯北的商贩们说:临岐气候独特、生态良好,地产药材品质很好,但一直以来,只能运到外地售卖,“不仅卖不出价钱,还易受市场影响。要做大产业,必须先建个市场”。

  这是2015年的春天。建个中药材市场的想法,在寂静的大山深处萌芽了。

无中生有的 创意

  12月16日,今冬第一场小雪过后,山乡又添了几分寒意。但在市场召唤下,淳北人已早早醒来。

  从现代化的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出发,穿过古色古香的参茸一条街,可见空旷的李时珍广场一侧,有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道地药材交易区,名为“369”市场。在这里,来自临岐和瑶山、屏门、王阜等周边乡镇的药农们,带着前胡、山茱萸、黄精、粉防己等地产药材,热切地与收购商们交流着。

  “‘369’市场是镇里上个月新开的平台,免费给大家使用。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日开市,所以就叫‘369’市场。”一名来自屏门乡的药材商告诉我们,与“高大上”的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不同,这个开放式的交易场地,为小收购商们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全靠镇里建了市场”,深入临岐采访时,几乎每个药农都如是说。

  市场的魅力究竟何在?镇党委书记方振华说,就在今年3月16日,当漫山遍野的覆盆子变红时,历经两年建设、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正式营业,“短短两周内,淳安地产覆盆子交易额超过1亿元,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甚至还拿下了覆盆子的定价权”。更令镇干部欣喜的是,一个月后,镇上的农商银行就多出了4000多万元存款。

  “当初建设市场的4000多万元投入,可是相当于临岐镇8年的财政收入。”程剑明说,镇干部当时敢冒这个风险,除了有发展临岐的决心,还在于号准了市场的脉搏。

  2015年4月,国家相关部委颁布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对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坚定了临岐人建设市场的决心。

  无中生有建起的市场,会有人买账吗?大山深处的市场,又靠什么去吸引目光?

  市场设计图刚敲定,镇干部们就和热心的药材商组成招商小分队,奔向大山之外。方回春说:“镇干部们这么拼,我们没理由不配合。”当年5月起,靠着网上查来的信息,他们逐个拜访药企,又在安徽亳州、河南禹州药材市场门口分发招商宣传单,连续数月如此。

  “我们还做了一件‘无中生有’的事。”程剑明说,为叫响淳安道地药材的品牌,他们通过挖掘历史,包装出了“淳六味”,即山茱萸、覆盆子、前胡、黄精、重楼、三叶青。

  也是从那年起,余荣华也找到了用武之地。当覆盆子变得鲜红时,镇里策划了首届覆盆子采摘节。余荣华累并快乐着:“只要能把淳安覆盆子的名气传出去!”

  次年,市场还在建设,临岐人又干了件大事:在前胡采收的初冬之际,举办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把专家和客商请进大山……

  “我们既没地理优势,也没先发优势,只有从农业发展路径改革,不断创新、大胆尝试。”方振华说。

路在脚下的 自信

  11月下旬至次年1月,是前胡的采收期。连日阴雨,无法上山,药农们却并不着急,“我们有市场,不愁没销路”。

  覆盆子,又名树莓,这种原本野生的木本植物,如今已遍布半夏村的田间地头。74岁的俞长木说,他先后种下20多亩覆盆子,今年部分已产出,卖了15万元,“平均每亩收入两万多元”。

  仰韩村驮岭上自然村,处在幽深山谷尽头。这个闭塞的地方,留不住年轻人。但73岁的村民方火三却说:“现在,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反而羡慕我们这些老头子。”靠着在山核桃林里套种了10多亩前胡、山茱萸等中药材,今年他和老伴俩的收入,就可达七八万元。

  山中气温早已低至零下,家家户户点起了火盆。围着篝火盆,吃着山核桃,药农们谈得最多的,就是明年种什么。老方说,他已在林下套种了近3亩黄精,又在荒坡上种了10多亩覆盆子。

  老支书管金德,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创业带头人。他最为乐见的,就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们,依靠种植中药材,就能在家门口致富。“毫无疑问,是市场带动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他说。

  市场已在建设,产业会跟上来吗?曾经,镇干部也担忧、苦恼过。农业生产具有惯性,而对待新事物,农民往往持观望态度。这种惯性该如何打破?方振华说:“我们必须感谢村干部这个群体。”

  今年夏天,吴峰村大片美丽的芍药花,惊艳了城里客的目光。2015年,村支书何淳安积极响应镇里号召,带头种起覆盆子、黄精、白芨等中药材。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差异化竞争,今年5月,他又流转70多亩土地种上芍药,并套种了射干。“现在,村民都有这种意识,不仅要种出财富,还要种出风景。”他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截至目前,临岐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5万亩,涌现出9个百亩以上的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8个家庭农场。

  “更大的收获在于,我们终于找到了属于临岐的发展之路。”方振华自信地告诉我们,就在今年11月下旬举办的第二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临岐已响亮地打出“百草临岐 中药名镇”的镇域品牌,“在争创特色产业小镇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生旅游业。”

  余荣华分明觉得,仿佛突然破开冰冻,临岐镇的休闲旅游业,已迎来明媚的春天。

  蜿蜒的十里长坪贝欧绿道,已不像过去那么幽静。2016年至今,这条绿道沿线已崛起4个精品民宿点,共吸引资本1.2亿元。五庄村上谷自然村,这个4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依托自然形成的水湾,正在整村开发民宿……无论是外来投资者,还是本地村民,无一例外,走的都是健康养生路线。

  入镇口处,“淳六味”的石壁漫画,总能吸引来客的目光。这里,写着临岐人的自信。


浙江日报 深读·美丽乡村 00011 深山里涌动创富潮 2017-12-19 浙江日报2017-12-1900009;浙江日报2017-12-1900016;浙江日报2017-12-1900010;6065115 2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