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县市视窗

加大投入改善硬件 校际共建增强师资

长兴新居民子女乐享优质教育

吴 涛 黄牛春

  家的味道是最幸福的味道。12月8日下午,在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小学“小候鸟”益家社团启动仪式上,孩子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述说着《家的故事》:103班的梁瀚文会在寒冷的冬夜,当妈妈累得筋疲力尽时递上一杯温暖的开水;503班金露怡在完成作业后,会牵着弟弟的小手散步,并教弟弟识字……一个个小故事让校园充满了温暖。

  “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学生来自安徽、云南、重庆、贵州等13个省份,希望他们都在这里快乐幸福成长。”李家巷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志国感慨地说,这几年来,学校在“家文化,合教育”的理念下,不仅仅是逐步改善了硬件环境,更致力于探索新居民特色德育,此次成立“小候鸟”益家社团,就是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新居民子女的成长筑“爱心之巢”。

  让新居民子女同享优质教育。近年来,长兴县高度重视新居民子女教育问题,逐年加大投入,积极创造条件,大量吸纳新居民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与当地孩子享受“同城、同校、同等”受教育的权利。2016年全县共有12725名外来务工子女就读于长兴义务教育学校。

  硬件条件的改善是第一步。近年来,长兴县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新建或改扩建了李家巷镇中心小学、煤山镇中心小学、长兴七小、长兴八小、包桥小学等学校。“娃娃在这里上学可高兴了,我们和当地的学生一样上公办学校。”这几年看着学校办学条件一天天变好,来煤山镇中心小学就读的新居民子女家长纷纷感慨。为了给新居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该校成立了乐器、声乐、舞蹈等2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接下来还将再建设一幢综合楼,满足教学的需要。

  让新居民学生上好学,是很多家长的心愿,在硬件提升的同时,师资同步跟进。近年来,长兴县对新居民学生占比较大的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通过校际共建的方式提升这些学校的软实力,积极动员公办学校骨干教师,以志愿服务形式对外来务工学校开展教学扶助。比如长兴二小与蓝天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结对,重点在教学管理与研究、教师教学业务培训、学生结对帮困等方面开展沟通、交流活动。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新居民,避免家长为孩子入学四处奔走,从2012年开始,每年8月初,长兴县教育局和长兴开发区联合举办“新居民子女入学专项服务”活动,按照“统一时间,统一地点,集中报名,统筹安排”的要求,集中利用7天时间进行现场报名……一系列政策,都方便了新居民家长。据统计,5年来,长兴县累计接收随迁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段就读人数达到48067人。


浙江日报 县市视窗 00015 长兴新居民子女乐享优质教育 2017-12-15 浙江日报2017-12-1500014 2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